
康华中医
《医学实在易》是清代医家陈修园的代表作之一,约成书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是一部融合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综合性医书。其核心宗旨在于“引导后学知其易而造诣其难,则易者不易,难者不难”。以下从内容结构、学术特色、历史价值等方面分述:
一、内容结构
全书共八卷,分类明晰:
卷一:基础理论
脏腑学说(十二官功能、六脏六腑纳甲诗)
经络循行(十二经脉起止、气血流注)
四诊心法(望闻问切,尤重脉诊,以浮、沉、迟、数、细、大、短、长八脉为提纲)
运气学说(五运六气图说)
卷二至卷四:辨证纲领
以 表、里、寒、热、虚、实、盛、衰 八证为纲,统辖60余种内科杂病(如伤寒、中风、血证等)。
每证析理透彻,附《内经》原文溯其源流。
卷五至卷七:方药应用
按证分类常用方剂200余首(如治表证的麻黄汤、治热证的白虎汤)。
方解简明,突出“药有专能”的实用原则。
卷八:补遗与妇科
外备验方及妇科经、带、胎、产诸症治法。
二、学术特色
提纲挈领,化繁为简
打破六经辨证传统,首创 “八脉八证”分类法,使繁杂病证一线贯穿,便于初学者掌握。
如以“浮脉”统辖表证,“沉脉”对应里证,脉证互参,操纵自如。
诗诀启蒙,寓教于诵
每证后附七言歌诀(如“六脏六腑纳甲诗”),将深奥医理转化为韵文,朗朗上口,利于记忆。
例: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六脏六腑纳甲诗》)。
汇通经典,返博为约
采撷《内经》《伤寒》《金匮》等典籍精华,以“时俗浅近之语”阐释,使“人人可晓”。
批判时医“见痰治痰,见血治血”的浅陋,强调辨证求本。
临床导向,实用为重
方药选择注重效验,如治喘促分虚实选方,治噎膈列润燥通降法。
主张“病有定名,方有定法”,避免用药游移。
三、作者背景与成书动机
陈修园(1753–1823?),福建长乐人,清代闽派医学大家,兼具官员与医家身份。曾任畿辅地方官,抗灾治疫中施方活人无算。
创作初衷:
痛心于庸医误治致“轻者变重,重者立死”,故撰书普及医理,助病家“胸有成竹,与医周旋”。
破除医学神秘化,以“实在”之处为入门阶梯,唤醒医家回归经典。
四、历史评价与影响
门径经典:被誉为“中医第一入门书”,近代俞慎初、林庆祥等医家均推重其启蒙价值。
体例创新:八纲辨证雏形早于后世“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体系,启发现代辨证规范化。
版本流传:现存多个校注本(如林乾树2016年版),现代注本兼顾文献考据与临床发挥。
总结
《医学实在易》以“化难为易”为表,以“溯实求本”为里,其价值不仅在于通俗歌诀与明晰分类,更在于传递了 “易者不易,难者不难” 的治学境界——看似简易的框架下,蕴含对经典深度的回归。作为中医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门径之作,至今仍是习医者由浅入深不可或缺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