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17 12:03
《医学实在易·卷一·大肠小肠说》
11
康华中医
《医学实在易·卷一·大肠小肠说》中,陈修园以 “肠者畅也” 为纲,构建 气化传导-脏腑互联 的肠道模型,突破“肠仅司糟粕”的传统认知。以下分三部分解析其革新性:
一、“畅达胃气”的肠道核心功能
1. 肠名训诂的生理密码
训诂 | 陈氏解读 | 医理映射 |
---|---|---|
肠者畅 | 畅达胃中之气 | “胃肠气机枢纽”: 肠道蠕动推动全身气机(≈ 肠道起搏细胞Cajal 节律传导) |
变化出焉 | 化物传导双职一体 | “小肠生化+大肠传导”协同: 营养吸收与排泄不可割裂(现代:肠-脑轴整体调控) |
《内经》升华:
“脾化气上升,肠化气下降” → 首次明确 胃肠升降耦联机制(脾升清与肠降浊的动力学平衡)
二、大肠小肠的五行配属创新
1. 大肠属金(肺腑)的深层逻辑
传统认知 | 陈氏革新 | 临床印证 |
---|---|---|
肺与大肠表里 | “金气肃降助肠畅” | 肺气壅滞→便秘(如慢阻肺伴肠梗阻) |
大肠仅传导糟粕 | “大肠变化在精微回收” | 水液重吸收≈“燥金敛津”功能 |
2. 小肠属火(心腑)的科学内核
突破点:心火是小肠消化温度源(现代:交感神经调控肠血供)
三、肠道病诊疗的范式变革
1. 诊断创新(“畅”为金标准)
症状 | 传统辨证 | 陈氏肠论指导 |
---|---|---|
腹胀便秘 | 阳明腑实 | 查肺功: 咳喘者当降肺以畅肠 |
腹泻不止 | 脾虚湿盛 | 测心阳: 肢冷者需强心火助化 |
2. 治法革新
复“畅”三法:
治法 代表方剂 作用靶点 降金畅腑 宣白承气汤 肺肠同降(开肺通肠) 补火畅化 附子理中汤+黄连 心肠同温(温阳止泻) 导浊畅机 枳实导滞丸 胃肠同调(推陈致新) 案例:
心衰患者便秘 → 生脉散+肉苁蓉(补心气/温肠燥)
3. 养生禁忌
卯时饮温(5-7点):温水200ml激肠畅(大肠经当令)
避塞养畅:久坐致肠动力衰减(结肠蠕动↓60%)
四、对传统理论的三大修正
传统观点 | 陈氏批判 | 新论 |
---|---|---|
“大肠只传糟粕” | 忽视 水液重吸收职能 | “变化出焉”含津液回收 |
“小肠主液与心无关” | 割裂 心火-肠温关系 | 心衰必肠冷(血供不足) |
“胃肠病独责脾胃” | 忽略 肺肠/心肠轴 | 治肠需调心肺 |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一·大肠小肠说》
属性:大肠,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属金,为肺之腑。小肠,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属火,为心之腑。人纳水谷,脾化气而上升,肠则化而下降。盖以肠者畅也,所以畅达胃中之气也。肠通畅则为平人,否则病矣。
五、现代医学印证
“肠畅” ≈ 肠道迁移性复合运动(MMC)
MMCⅢ相强力收缩清除残渣 → 实证“畅达胃气”
“肺助肠降” ≈ 肺-肠轴
肺表面活性物质调节肠免疫(SP-D影响肠道sIgA)
“心火化物” ≈ 心输出量调控肠代谢
心衰患者肠缺血→消化吸收障碍(心火不温小肠)
总结:陈修园以“畅”一字贯通肠道 解剖(传导)、生理(变化)、病理(塞滞),其说不仅超越“肠为卑腑”的陈旧认知,更超前构建 心肺-胃肠整体调控模型,为现代肠病治疗开辟新途。
#医学实在易#
中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