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医学实在易·卷一·附录高士宗部位说》是陈修园援引高世栻(字士宗)对人体部位的精细划分理论,其核心在于构建“部位-经络-脏腑”三位一体的定位系统,为临床辨证提供解剖与功能学依据。以下按头面、胸背、胁腹、手足四大部位解析其学术价值:
一、头面部:三阳为纲,五脏开窍
1. 三阳统辖
区域 | 所属经络 | 功能要点 | 临床意义 |
---|---|---|---|
印堂至颠顶 | 足太阳膀胱经 | 诸阳之会 | 头痛分经:后头痛属太阳 |
两颧 | 足少阴肾经 | “色荣颧骨连肾” | 颧红为阴虚火旺(如痨瘵) |
头角/耳周 | 足少阳胆经 | 绕耳循侧 | 偏头痛刺风池、率谷 |
2. 五官归脏
官窍 | 主脏 | 细分归属 | 诊法创新 |
---|---|---|---|
目 | 肝 | 瞳神属肾、黑睛属肝 | 瞳散为肾竭(濒危征) |
白睛属肺、内外眦属心 | 目赤眵多属心火 | ||
鼻 | 肺(主) | 鼻翼属脾(中央土位) | 鼻头红赤为脾热酒齄 |
口 | 脾 | 唇肉属脾、舌为心苗 | 唇颤为脾风(帕金森先兆) |
耳 | 肾 | 心寄窍于耳 | 耳鸣如潮为肾虚,如蝉为心火 |
关键交叉:
吭嗓(咽后壁):舌本络太阴脾/少阴肾/阳明胃 → 吞咽困难需三经同调
人迎脉(颈动脉):胃经所过 → 人迎躁动示胃火冲逆
二、颈胸背部:三焦为枢,心包护君
1. 颈项要冲
解剖点 | 经络/脏腑 | 功能 | 病候特征 |
---|---|---|---|
风府 | 督脉 | 脑户之门 | 项强刺风府治太阳伤寒 |
风池 | 胆经 | 风邪入口 | 眩晕必取穴 |
缺盆 | 肺所主 | 气机出入 | 缺盆痛为肺痈先兆 |
2. 胸膈三焦
膻中即心包络:
心包横通血络 → 胸痹刺痛刺膻中(宽胸散结)“七节旁有小心”:
膈俞穴为心气游行之所 → 心悸针膈俞(背俞调心)
三、胁腹部:开阖枢机,冲任之源
1. 三经主侧胁
经络 | 功能特性 | 病机 | 治法 |
---|---|---|---|
太阳(背) | 主开 | 开不利则背强 | 葛根汤解肌 |
阳明(腹) | 主阖 | 阖不利则腹胀 | 承气汤通腑 |
少阳(胁) | 主枢 | 枢不利则寒热往来 | 小柴胡汤转枢 |
2. 腹部分野
区域 | 脏腑/经络 | 功能 | 病候特征 |
---|---|---|---|
大腹 | 太阴脾 | 坤土运化 | 腹胀便溏责脾 |
脐周 | 冲脉 | “脐左右动脉” | 脐旁悸动示冲气上逆 |
小腹 | 少阴肾/膀胱 | 水腑所属 | 小腹冷痛为寒凝胞宫 |
少腹 | 厥阴肝 | 血海所居 | 少腹刺痛属瘀阻肝络 |
3. 前阴三经共司
经络 | 功能 | 病理表现 | 治法举例 |
---|---|---|---|
少阴肾 | 开窍二阴 | 遗精早泄 | 金锁固精丸 |
太阴脾 | 主润宗筋 | 阴痿不举 | 归脾汤补气举筋 |
阳明胃 | 宗筋所聚 | 阳强不倒 | 玉女煎泻胃火 |
四、四肢部:八溪为关,阴阳交接
1. 八溪枢纽
关节窝 | 对应经络 | 临床意义 |
---|---|---|
两肘 | 手三阴经出入 | 网球肘刺曲池(手阳明) |
两腋 | 心经起始 | 腋汗多为心火郁 |
两髀 | 足三阴经枢纽 | 髀痛刺环跳(足少阳) |
两腘 | 膀胱经所过 | 腘筋挛急取委中 |
2. 手足三阴三阳循行
关键点:
手足三阴三阳在八溪处交会 → 痹证取八溪穴通利关节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一·附录高士宗部位说》
属性:(先生讳世 注《灵枢》,《素问》二种行世。部位者,头、面、胸、背、胁、腹、手、足,各有所属之部,所主之位也。头为三阳之首,三阳者,太阳也。自印堂至额颅,上颠顶,从脑下项皆足太阳经脉之部,故曰头为三阳之首也。两颧属肾,《刺热论》云∶“色荣颧骨,其热内连肾也。”两目为肝之窍,而五脏精华皆注于目,故瞳神属肾,黑目属肝,白眼属肺,内外 肉属心,眼包属脾。两鼻为肺窍,而位居中央,又属乎脾,鼻内口鼻交通之处,则为颃颡,又为畜门。乃肝肺相交之部也。口为脾窍,内外唇肉,脾所主也。舌为心苗,齿为骨余,而齿龈则为牙床,又属乎胃。舌之下腮之内,为廉泉、玉英,乃水液之上源也。耳为肾窍,又心亦开窍于耳。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中,循鼻外,入齿中,挟口环唇。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 ,上抵头角,循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此头面之部位,各有所属也。头面以下,前有咽喉,后有颈项,喉居右,咽居左,喉为气管而硬,咽为食管而软。咽喉之中,则为吭嗓,吭嗓之上,则为舌本,舌本居下 之尽,而上 之尽,则为小舌,所谓会厌也。太阴脾脉络舌本,少阴肾脉络舌本,阳明胃脉络舌本。咽喉之外,则有动脉,居乎两旁,所谓人迎之脉,乃胃足阳明之脉也。人迎之下,锁骨空处,则为缺盆,肺所主也。又阳明经脉行身之前,自面部而至胸膈,皆阳明经脉所主也。缺盆之下,两乳之上,谓之膺中,膺中之中,谓之上膈,即上焦也。《经》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也。”上膈而下,谓之膈中,即胸膈也。胸膈之间,谓之膻中,膻中即心包络也。心包主血,主脉横通四布,包络之下,即有胃络,两络而相通,横布于经络之间。胸乃心主之宫城,而包络包乎心之外。肺为五脏之长,而盖乎心之上。心窝之下,谓之中焦,胃有三焦,上焦之旁,即上脘也,中焦之旁,即中脘也,下焦之旁,即下脘也。头面之下,后有颈项,项之中央,名为风府,项之两旁,名为风池,项下高耸大椎,乃脊骨之骨一椎,第自脊而下,至七节之两旁,名为鬲俞。《经》云∶“七节之旁,中有小心。”以明鬲俞之穴,乃心气之游行出入,而太阳经脉行身之背,此胸背之部位,各有所属也。胸膈之下,腹也,胸膈下侧,胁也。前胸后背,而胁则居胸背之间,行身之侧,胁之上为腋,胁之下为季胁。太阳行身之背而主开,阳明行身之前而主阖
,少阳行身之侧而主枢。舍开则不能阖,舍阖则不能开,舍枢则不能为开阖,是枢者,乃开阖之关键也。大腹名为坤土,坤土,太阴之脾土也。大腹之上,下脘之间,名为中土,中土,阳明之胃土也。大肠名回肠,盘旋于腹之左右,小肠居大肠之前,脐乃小肠之结总,而贴脐左右,乃冲脉所出。《经》云∶“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是也。”脐之下则为小腹,小腹两旁,名为少腹。小腹者,少阴水脏,膀胱水腑之所属也。少阴者,厥阴肝脏,胞中血海之所居也。血海居膀胱之外,名曰胞中,膀胱居血海之内,故曰膀胱者,胞之室也。从小腹而入前阴,乃少阴、太阴、阳明三经之属。《经》云∶“肾开窍于前后二阴。”是前阴者,属少阴也。《经》云∶“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又∶“阳明主润宗筋。”是前阴又属太阴,阳明也,阴囊卵核,乃厥阴肝经之所属,故《经》云∶“厥阴病则舌卷囊缩。”舌卷手厥阴,囊缩足厥阴也。又云∶“厥阴气绝,则卵上缩而终。”此胁腹之部位,各有所属也。两手两足曰四肢,两手之上,则有肘腋,两足之上,则有 脾,两肘两腋两两脾名曰八溪。从臂至手,乃手太阴肺金所出,而兼手少阴厥阴,此手之三阴,从胸走手也。从足至股,乃足太阴脾经所出,而兼足少阴厥阴,此足之三阴,从足走腹也。夫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交相贯通,行于周身,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是手三阴三阳而循行于手臂矣。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是足三阳三阴而循行于足股矣。此手足之部位,各有所属也。
五、理论价值与临床启示
终结“部位归经”争议:
明确风池属胆非三焦,缺盆属肺非胃 → 指导精准取穴
创新腹诊体系:
脐旁冲脉动诊 → 预测妇科癥瘕(子宫肌瘤体表征象)
八溪理论应用:
类风湿关节炎 → 灸八溪穴(调节免疫-代谢轴)
总结:高士宗部位说将《内经》零散描述整合为 “部位-功能-诊疗”三维地图,其价值在于:
定位精确化:如“吭嗓为肝肺交会”解释梅核气病机
诊法可视化:如“颧连肾”指导肾衰面色判断
治疗靶向化:如少腹属肝→ 子宫内膜异位症从肝论治
此篇实为中医局部辨证之圭臬,至今仍指导针灸、推拿、腹诊等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