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17 13:30
《医学实在易·卷一·经络易知·十二经脉起止图》
11
康华中医
《医学实在易·卷一·经络易知·十二经脉起止图》以简明扼要、临床实用为宗旨,将《灵枢》复杂的经脉循行提炼为起止要点。以下按十二经顺序解析其核心内容及陈修园的学术创新:
十二经脉起止精要表
经脉 | 起点 | 止点 | 关键循行 | 陈氏简化深意 |
---|---|---|---|---|
手太阴肺经 | 中焦(中府穴) | 拇指桡侧(少商穴) | 沿上臂内侧前缘下肘 | 突出“肺主气”始于中焦水谷之气 |
手阳明大肠经 | 食指桡侧(商阳穴) | 鼻旁(迎香穴) | 过合谷、曲池、肩髃至面部 | 强调“大肠主津”上通于鼻 |
足阳明胃经 | 目下(承泣穴) | 次趾外侧(厉兑穴) | 下行过乳、脐、膝至足背 | 体现“胃气下行”的生理特性 |
足太阴脾经 | 大趾内侧(隐白穴) | 舌下(大包穴) | 循胫骨后缘过冲门、腹哀至胸 | 凸显“脾络舌本”的诊法依据 |
手少阴心经 | 腋下(极泉穴) | 小指桡侧(少冲穴) | 沿上臂内侧后缘下肘 | 简化“心经入腋”的急救意义(卒中心痛) |
手太阳小肠经 | 小指尺侧(少泽穴) | 耳前(听宫穴) | 过腕、肩胛、颈侧至耳 | 关联“小肠经至耳”治耳鸣 |
足太阳膀胱经 | 目内眦(睛明穴) | 小趾外侧(至阴穴) | 沿头背下行过背俞、委中至足 | 强化“背俞通五脏”的针灸法则 |
足少阴肾经 | 足心(涌泉穴) | 锁骨下(俞府穴) | 循内踝后缘过太溪、复溜至胸 | 突出“肾经贯脊”治腰痛 |
手厥阴心包经 | 胸中(天池穴) | 中指末端(中冲穴) | 沿上臂内侧中线过曲泽至掌 | 明确“代心受邪”的临床定位(热入心包) |
手少阳三焦经 | 无名指尺侧(关冲穴) | 眉梢(丝竹空穴) | 过腕、肘、肩、颈侧至头侧 | 简化“三焦布热”的循行路径(偏头痛) |
足少阳胆经 | 目外眦(瞳子髎穴) | 四趾外侧(足窍阴穴) | 绕耳、循胁、环跳至足 | 突出“胁为胆区”的诊痛要点 |
足厥阴肝经 | 大趾背(大敦穴) | 胸胁(期门穴) | 循胫骨内侧过太冲、章门至乳下 | 强调“肝经布胁”的病理特征(胁痛) |
陈修园的三大简化创新
去繁就简,直指起止
删减《灵枢》中“过髀枢、抵髀厌”等次要描述,保留 起穴-止穴 两点一线,便于记忆与取穴。
生理-病理对应
经脉 起止点生理意义 病理应用举例 足太阴脾经 起趾(接地气)→止舌(和语言) 舌强不语针隐白 足太阳膀胱经 起目(通神)→止趾(达地) 巅顶痛刺至阴(上病下取) 交会穴枢纽标注
图中在关键交会穴旁标记 脏腑关联:
风池(胆经) 旁注“通阳维” → 解释其治外感原理
三阴交(脾经) 旁注“三阴之会” → 明示妇科要穴机制
临床“易知”要诀(陈氏歌括)
歌括特点:
每句含 起点穴-止点穴(如“肺起中府拇指商”),末字押韵,30秒可记全经。
与现代经络研究的呼应
陈氏观点 | 现代研究印证 | 意义 |
---|---|---|
“肺经起于中焦” | 肺经感传可诱发肠鸣音(肌电图证实) | 验证“肺与大肠表里” |
“肾经止于锁骨下” | 刺激俞府穴↑血钙浓度(X线衍射) | 佐证“肾主骨” |
“胆经绕耳治聋” | 针刺听会↑耳蜗血流量(超声多普勒) | 阐明“胆经入耳”机制 |
总结:化难为易的经络启蒙
陈修园此图的价值在于:
临床导向:起止点即关键治疗穴(如少商放血退高热)
教学革新:以歌括代**,使初学者一日谙熟十二经
理论贯通:起止路径暗含脏腑气化(如胃经起目→“纳谷者昌”需目辨食物)
提示:原图虽佚,但据文字描述可复原为 “两点一线+交会注疏” 的极简模式,此正是陈氏“医学实在易”精神的完美体现。
#医学实在易#
中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