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18 09:19
《医学实在易·卷一·经络易知·十六络穴图》
11
康华中医
《医学实在易·卷一·经络易知》中的十六络穴图是清代医家陈修园所著的重要经络图解,系统归纳了十二正经、任督二脉及脾之大络的络穴,是针灸临床的纲领性内容。以下结合经典医理与现代应用进行解析:
十六络穴总览
经脉 | 络穴 | 定位 | 临床主治 |
---|---|---|---|
手太阴肺经 | 列缺 | 腕横纹上1.5寸,桡骨茎突上方 | 咳嗽、头痛、项强 |
手阳明大肠经 | 偏历 | 阳溪穴上3寸 | 耳鸣、齿痛、水肿 |
足阳明胃经 | 丰隆 | 外踝尖上8寸 | 痰多、癫狂、便秘 |
足太阴脾经 | 公孙 | 第1跖骨基底前下缘凹陷 | 胃痛、呕吐、月经不调 |
手少阴心经 | 通里 | 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桡侧 | 心悸、暴喑、舌强 |
手太阳小肠经 | 支正 | 阳谷穴上5寸 | 项强、目眩、癫癎 |
足太阳膀胱经 | 飞扬 | 昆仑穴直上7寸 | 腰腿痛、鼻塞、癫狂 |
足少阴肾经 | 大钟 | 太溪穴下0.5寸 | 癃闭、嗜卧、足跟痛 |
手厥阴心包经 | 内关 | 腕横纹上2寸 | 胸痛、失眠、呕吐 |
手少阳三焦经 | 外关 | 腕背横纹上2寸 | 热病、耳鸣、胁痛 |
足少阳胆经 | 光明 | 外踝尖上5寸 | 目痛、夜盲、乳房胀痛 |
足厥阴肝经 | 蠡沟 | 内踝尖上5寸 | 疝气、阴痒、月经不调 |
任脉 | 鸠尾 | 剑突下1寸 | 癫狂、胸闷、反胃 |
督脉 | 长强 | 尾骨端下0.5寸 | 泄泻、痔疮、癫癎 |
脾之大络 | 大包 | 腋中线第6肋间隙 | 全身疼痛、四肢无力 |
胃之大络 | 虚里* | 左乳下心尖搏动处 | 宗气盛衰诊察(非针刺穴) |
注:虚里为胃经大络,属诊察部位而非针刺穴位,主司宗气盛衰(《素问·平人气象论》)。
络穴的三大核心作用
沟通表里经
如公孙(脾络)通胃经,治胃痛呕吐;内关(心包络)通三焦经,调胸胁气机。
主治络脉病
络脉气血瘀滞所致病证:
丰隆祛痰(胃经络痰湿)
飞扬治鼻衄(膀胱经别入鼻)
调节区域病症
支正治项强(小肠经循颈)
蠡沟调前阴病(肝经络阴器)
陈修园临床心法
急症首取络穴
癫狂发作刺丰隆豁痰 + 鸠尾开窍
暴喑针通里利舌本
络病“以左治右”
右侧面瘫取偏历(左)通大肠经
诊络断病
虚里搏动急促→宗气外泄(心衰预兆)
大包压痛→脾虚湿困(慢性疲劳)
现代应用拓展
神经调控
内关:抑制交感神经(治心律失常)
光明:激活视皮层(辅助治眼底病)
内脏-体表反射
公孙(脾络)→ 调节胃肠动力(用于IBS)
大钟(肾络)→ 改善膀胱功能(压力性尿失禁)
疼痛管理
飞扬配委中:腰突症坐骨神经痛
列缺透阳溪: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歌诀速记(陈修园原韵)
按:陈修园将十六络穴系统化,凸显“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针灸精髓。临床活用络穴,当以通调气机、沟通表里为要,尤适疑难杂症与急症处理。
#医学实在易#
中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