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18 09:35
《医学实在易·卷一·经络易知·经络说》
11
康华中医
《医学实在易·卷一·经络易知·经络说》系统阐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与交接规律,是理解中医经络理论的核心文本。以下结合原文提炼关键信息,并附现代诠释与临床意义:
十二经脉循行与交接总表
经脉 | 起点穴 | 关键循行部位 | 止点穴 | 交接经脉 |
---|---|---|---|---|
手太阴肺经 | 中府(腋旁) | 腋下→臂内侧→拇指 | 少商(拇指) | 手阳明大肠经 |
手阳明大肠经 | 商阳(食指) | 臂外侧→缺盆→鼻旁 | 迎香(鼻旁) | 足阳明胃经 |
足阳明胃经 | 承泣(目下) | 颅面→喉→膈→膝→足背 | 厉兑(次趾) | 足太阴脾经 |
足太阴脾经 | 隐白(大趾) | 膝前→腹→膈→舌根→心 | 大包(腋下) | 手少阴心经 |
手少阴心经 | 极泉(腋下) | 肺→咽→腋→臂内侧→小指 | 少冲(小指) | 手太阳小肠经 |
手太阳小肠经 | 少泽(小指) | 手踝→臂外→肩→耳 | 听宫(耳前) | 足太阳膀胱经 |
足太阳膀胱经 | 睛明(目内眦) | 头项→背脊→腿后→小趾外侧 | 至阴(小趾) | 足少阴肾经 |
足少阴肾经 | 涌泉(足心) | 股→脊→肝膈→肺→舌根 | 俞府(胸前) | 手厥阴心包经 |
手厥阴心包经 | 天池(乳旁) | 胸→胁→肘→臂→中指 | 中冲(中指) | 手少阳三焦经 |
手少阳三焦经 | 关冲(无名指) | 臂外→肘→肩→耳→眉梢 | 丝竹空(眉尾) | 足少阳胆经 |
足少阳胆经 | 瞳子髎(目外眦) | 耳后→肩→缺盆→季胁→膝→足四趾 | 窍阴(四趾) | 足厥阴肝经 |
足厥阴肝经 | 大敦(大趾) | 股→阴器→小腹→乳下 | 期门(乳下) | 手太阴肺经 |
交接特点:
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如大肠→胃经于鼻旁)
阴经与阴经在胸腹部交接(如脾→心经于心中)
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如肝→肺经于拇指)
临床核心价值
1. 病候归经诊断
异常部位 | 关联经脉 | 典型病症 |
---|---|---|
前额头痛 | 足阳明胃经 | 鼻塞、牙痛 |
巅顶头痛 | 足厥阴肝经 | 眩晕、呕逆 |
肩背痛 | 手太阳小肠经 | 颈项强急、耳鸣 |
胁肋胀痛 | 足少阳胆经 | 口苦、目眩 |
2. 循经取穴原则
肺经咳喘:取中府(起穴)+ 尺泽(合穴)
肝郁胁痛:刺期门(止穴)+ 太冲(原穴)
3. 经脉流注时序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顺序即循行表次序(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为子午流注针法理论基础。
现代解剖学对应
经脉 | 解剖关联 | 科学印证 |
---|---|---|
手太阴肺经 | 臂丛神经(C5-T1) | 循行路线与桡神经分布区重叠 |
足阳明胃经 | 面动脉、股动脉 | 面部与下肢前侧血管神经束 |
足太阳膀胱经 | 坐骨神经(L4-S3) | 下肢后侧疼痛与坐骨神经痛高度吻合 |
手厥阴心包经 | 正中神经(C6-T1) | 掌中麻木对应腕管综合征区域 |
陈修园经络学说精要
“周而复始,如环无端”
十二经脉首尾相接(肺经起→肝经止→复交肺经),构成气血循环闭环。“脏腑使道”
经脉内联脏腑(如肾经“贯肝膈,入肺”),外络肢节,是内病外治的通道。“部位所辖”
经脉分区主治规律:头面:阳经所聚(大肠、胃、小肠经)
胸腹:阴经所主(心、肝、脾经)
经典歌诀(补遗)
按:陈修园此篇以简驭繁,将《灵枢·经脉》深奥内容转化为临床实操指南。掌握十二经脉起止、交接与循行,是针灸、推拿及内科归经用药的根基。
#医学实在易#
中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