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18 09:52
《医学实在易·卷一·经络易知·十六络诗》
11
康华中医
《医学实在易·卷一·经络易知·十六络诗》以歌诀形式凝练了十六络穴的名称与归经,并特别强调脾胃双络的生理意义。以下结合原文逐句解析,并附临床核心价值:
十六络穴歌诀解析
十二正经络穴
肺经列缺络,偏历属大肠。
胃有丰隆络,脾则公孙详。
心经络通里,支正属小肠。
飞扬膀胱络,肾络大钟彰。
内关手心主,外关三焦藏。
胆络光明穴,蠡沟肝莫忘。
对应关系:
列缺(肺)↔ 偏历(大肠)→ 表里经沟通
丰隆(胃)↔ 公孙(脾)→ 调中焦痰湿
光明(胆)↔ 蠡沟(肝)→ 疏肝胆郁结
任督与脾之大络
任脉屏翳会,督脉络长强。
更有大包脾大络,胃(之大)络虚里在左旁。
特殊络穴:
络穴 归属 定位 功能 鸠尾 任脉络 剑突下1寸 调胸膈气机(治噎膈) 长强 督脉络 尾骨尖下0.5寸 通督阳(治癫狂痔疾) 大包 脾大络 腋中线第6肋间隙 统全身肌肉(主乏力) 虚里 胃大络 左乳下心尖搏动处 诊宗气盛衰(非针刺)
脾胃双络的深层内涵
“诸经之络唯一,而脾胃之络各二”
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特殊性
络穴 | 所主 | 生理意义 | 病候特点 |
---|---|---|---|
公孙(脾经络) | 运化水谷 | 调节胃肠蠕动 | 腹胀、飧泄 |
大包(脾大络) | 统摄肌肉 | 维持肌张力 | 四肢懈惰、周身疼痛 |
丰隆(胃经络) | 降浊化痰 | 代谢水湿 | 痰喘、便秘 |
虚里(胃大络) | 宗气之窗 | 心功能监测点 | 喘促、心悸(搏动异常) |
临床真义:
公孙+丰隆 → 治标(消腹胀、化痰涎)
大包+虚里诊 → 治本(补脾元、固宗气)
络穴临床三用
1. 通调表里经
列缺(肺络)透偏历(大肠络)→ 治外感咳嗽伴便秘
内关(心包络)配外关(三焦络)→ 调胸胁苦满
2. 专治络脉病
络脉病症 | 主穴 | 增效配穴 |
---|---|---|
舌强不语 | 通里(心络) | 廉泉(任脉) |
下肢络脉曲张 | 飞扬(膀胱络) | 三阴交(脾经) |
前阴湿疹 | 蠡沟(肝络) | 曲泉(肝合穴) |
3. 诊络断生死
虚里搏动:
躁疾散乱 → 宗气外泄(心衰危候)
沉微欲绝 → 胃气衰竭(预后不良)
大包压痛:
弥漫性压痛 → 脾气大虚(重症肌无力先兆)
歌诀背诵技巧
【纵向串联记忆法】
手经三阴:列缺(肺)→ 通里(心)→ 内关(心包)
手经三阳:偏历(大肠)→ 支正(小肠)→ 外关(三焦)
足经三阳:丰隆(胃)→ 飞扬(膀胱)→ 光明(胆)
足经三阴:公孙(脾)→ 大钟(肾)→ 蠡沟(肝)
任督奇络:鸠尾(任)→ 长强(督)→ 大包(脾大络)
现代研究佐证
公孙穴效应:
电针公孙可增强胃窦收缩(超声检测证实),用于胃轻瘫。
虚里诊法:
左乳下搏动点≈心尖搏动点,其范围/强度与左心室功能相关(Echo验证)。
大包穴意义:
第6肋间为胸长神经分布区,该神经支配前锯肌——与“主全身肌肉”描述吻合。
陈修园之卓见:在十四经框架下,独重脾胃双络的“形气双调”作用(公孙/丰隆调脏腑之气,大包/虚里察形身之气),深刻体现“脾胃为后天之本”的中医精髓。临床活用十六络穴,当以沟通表里、燮理中焦为要。
#医学实在易#
中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