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18 10:47
《医学实在易·卷一·经络易知·十二经气血流注诗》
11
康华中医
《医学实在易·卷一·经络易知·十二经气血流注诗》以十二时辰为纲,精辟概括了十二经脉气血盛衰的时间规律,是子午流注针法的核心理论基础。以下结合临床解析其深意:
十二经气血流注时辰表
时辰 | 时间 | 经脉 | 气血状态 | 经典病候 | 养生/治疗要点 |
---|---|---|---|---|---|
寅时 | 3-5点 | 手太阴肺经 | 气血始旺 | 晨咳、气促(肺气壅) | 忌寒凉,可揉按太渊 |
卯时 | 5-7点 | 手阳明大肠经 | 气血充盈 | 便秘、齿痛(大肠燥) | 空腹温水,刺合谷通便 |
辰时 | 7-9点 | 足阳明胃经 | 气血巅峰 | 胃痛、消谷善饥(胃火盛) | 早餐宜温,灸足三里和胃 |
巳时 | 9-11点 | 足太阴脾经 | 气血活跃 | 腹胀、倦怠(脾虚湿困) | 避生冷,针公孙运中焦 |
午时 | 11-13点 | 手少阴心经 | 气血旺盛 | 心悸、胸痛(心阳亢) | 小憩养心,按神门安神 |
未时 | 13-15点 | 手太阳小肠经 | 气血分流 | 肩背痛、耳鸣(小肠热) | 多饮水,刺后溪舒肩颈 |
申时 | 15-17点 | 足太阳膀胱经 | 气血下行 | 腰背酸、癃闭(膀胱气滞) | 活动腰部,拍打委中 |
酉时 | 17-19点 | 足少阴肾经 | 气血归藏 | 耳鸣、足跟痛(肾精亏) | 保暖足部,灸涌泉固本 |
戌时 | 19-21点 | 手厥阴心包经 | 气血内守 | 胸闷、掌热(心包郁火) | 情绪平和,按内关宽胸 |
亥时 | 21-23点 | 手少阳三焦经 | 气血布散 | 偏头痛、胁胀(三焦壅滞) | 睡前,揉外关疏泄 |
子时 | 23-1点 | 足少阳胆经 | 气血萌动 | 口苦、目眩(胆火上炎) | 务必入睡,敲打风池利胆 |
丑时 | 1-3点 | 足厥阴肝经 | 气血深藏 | 胁痛、梦呓(肝郁化火) | 深度睡眠,按太冲泻火 |
临床四大应用法则
1. 时间针灸(子午流注)
纳甲法:依时开穴
辰时胃痛 → 刺足三里(胃经合穴)
酉时耳鸣 → 灸太溪(肾经原穴)
纳子法:补母泻子
卯时便秘(大肠实)→ 泻二间(子穴)
巳时腹胀(脾虚)→ 补大都(母穴)
2. 药效时辰增效
病症 | 药物 | 最佳服用时辰 | 增效原理 |
---|---|---|---|
肺虚咳喘 | 补肺汤 | 寅时(3-5点) | 趁肺经气血旺时补气 |
肝郁胁痛 | 柴胡疏肝散 | 丑时(1-3点) | 借肝经气血藏时疏泄郁结 |
3. 疾病预警时段
寅时咳醒 → 肺系疾病(慢阻肺、哮喘)
丑时胁痛 → 肝胆疾病(胆囊炎、肝炎)
戌时心悸 → 心系疾病(冠心病、心律失常)
4. 养生时间窗
辰时(7-9点):胃经当令 → 早餐宜丰盛(养后天之本)
酉时(17-19点):肾经当令 → 散步调息(助纳气归肾)
子时(23-1点):胆经当令 → 务必入睡(利胆汁代谢)
现代科学印证
经脉 | 气血旺时 | 相关生理峰值 | 现代研究 |
---|---|---|---|
肺经 | 寅时 | 血氧饱和度上升 | 晨间支气管扩张(β2受体敏感) |
大肠经 | 卯时 | 结肠集团蠕动开始 | 晨起排便反射(胃结肠反射) |
心经 | 午时 | 交感神经兴奋度高峰 | 午间心血管事件高发 |
肝经 | 丑时 | 肝酶活性峰值(解毒代谢) | 凌晨1-3点酒精代谢最快 |
陈修园注疏精要
“气血如潮汐,应时而动”
十二经流注是人体生物钟的古典表述
临床须遵“因时施治”原则:
急性病:迎而夺之(气血旺时泻实)
慢性病:随而济之(气血衰时补虚)
按:此诗虽仅24字,却蕴藏时空医学的至高智慧。今人用之,当结合现代时间生物学(如皮质醇昼夜节律与肺经寅时的关联),方可不拘古而愈今疾。
#医学实在易#
中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