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20 12:44
《医学实在易·卷一·四诊易知·闻声诗其二(僧自性着)》
11
康华中医
这首僧自性所作的《闻声诗其二》以五行五脏理论为纲,精辟揭示了情志致病的声象特征,是中医闻诊中"听声辨脏"的核心心法。以下结合临床实践逐句解析:
五志发声的生理病理对应
发声特征 | 所属脏腑 | 生理状态 | 病理状态 | 经典病症 |
---|---|---|---|---|
呼(怒呼) | 肝 | 疏泄条达 | 肝气亢逆 | 高血压急症(面赤吼叫) |
笑(喜笑) | 心 | 神明清灵 | 痰火扰心 | 躁狂症(无故大笑) |
歌(吟歌) | 脾 | 思绪流畅 | 思结气滞(脾意不散) | 强迫症(重复哼唱) |
哭(悲哭) | 肺 | 宣降有序 | 肺气郁闭 | 抑郁症(低声抽泣) |
呻吟 | 肾 | 志定神安 | 恐伤肾气 | 焦虑症(惊惕呻吟) |
注:"歌"非指欢歌,而是无意识重复性低吟,属脾失散精之象;
"呻吟"特指因恐惧引发的微弱哀鸣,如《伤寒论》少阴病"但欲寐"时的呓语。
临床闻声辨脏三要诀
1. 声与情志的时间关联性
肝怒呼:突发性暴吼(如脑出血情绪失控)
脾思歌:持续性呢喃(如阿尔茨海默症重复语句)
肾恐吟:阵发性惊喘(如PTSD夜间发作)
2. 音调的五脏属性
脏腑 | 病理音调 | 现代声学特征 |
---|---|---|
肝 | 尖锐嘶喊(角音) | 基频>300Hz,谐波紊乱 |
心 | 高亢尖笑(徵音) | 突发高频爆破音 |
脾 | 沉闷哼鸣(宫音) | 100-150Hz持续共振 |
肺 | 哽咽抽泣(商音) | 断续吸气相杂音 |
肾 | 低沉哀吟(羽音) | 20-50Hz伴呼气延长 |
3. 危重变声的脏衰预警
肝绝:怒呼变鴞笑(如肝性脑病痴笑)
心绝:喜笑变悲哭(如心衰终末期的谵妄)
肾绝:呻吟变鸦叫(尿毒症喘脱时的鸦鸣样呼吸)
五志过极的调治要方
声象 | 代表方剂 | 组方深意 | 现代应用 |
---|---|---|---|
怒呼 | 镇肝熄风汤 | 代赭石降逆+牛膝引火下行 | 高血压危象 |
喜笑 | 生铁落饮 | 铁落重镇+胆星涤痰 | 双相情感障碍躁狂期 |
思歌 | 归脾汤+半夏厚朴汤 | 人参安神+厚朴散结 | 强迫症伴躯体化 |
悲哭 | 甘麦大枣汤 | 小麦养心+甘草缓急 | 围绝经期抑郁症 |
恐吟 | 金匮肾气丸 | 桂附温阳+地黄滋怯 |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一·四诊易知·闻声诗其二(僧自性着)》
属性:肝怒声呼心喜笑,脾为思念发为歌,肺金忧虑形为哭,肾主呻吟恐亦多。
闻诊案例精析
案例:女,48岁,反复低吟"怎么办"三年
闻诊:宫调沉闷哼鸣(脾歌),每于思虑时加重
四诊:舌淡苔白腻,脉濡缓,纳呆便溏
辨脏:思伤脾 → 脾意不散,气结为歌
治则:运脾开结,予半夏厚朴汤合甘麦大枣汤
半夏9g+厚朴12g(散结)| 小麦30g+红枣10枚(安神)
疗效:7剂后哼鸣减半,加茯神12g续服愈
僧自性心法真谛:
五志之声非独情绪外显,实为脏腑气机动荡的客观声象。听声时当:
弃其言语内容,察其音质调式
闻声即断病脏,毋待问证切脉
此即"上工闻声而知病所生"(《难经·六十一难》)之境。
#医学实在易#
中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