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医学实在易·持脉秘旨》提出的“八纲脉法”,以浮、沉、迟、数、大、细、长、短八脉为纲,构建了一套化繁为简的脉诊体系。这一理论既是对传统脉学的革新,也是对临床实用性的回归。以下从核心思想、辨证逻辑、与传统脉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四方面解析:
一、八纲脉法的革新:以简驭繁的脉学纲领
1. 八脉分类的四大对立维度
脉纲 | 诊察依据 | 病理意义 | 操作简易性 |
---|---|---|---|
浮 vs 沉 | 按压力度(轻取/重取) | 表证 vs 里证 | 触觉直观,易辨别 |
迟 vs 数 | 呼吸至数(一息四至为平) | 寒证 vs 热证 | 计数明确,无歧义 |
细 vs 大 | 脉体形态(如线/如指) | 虚证 vs 实证 | 视觉与触觉协同判断 |
短 vs 长 | 脉动范围(寸尺覆盖度) | 先天不足 vs 先天充盛 | 部位清晰,界限分明 |
陈修园强调,此八脉皆以 “显而易见” 为据,摒弃了模糊不清的脉象描述(如“濡”“革”),直指临床核心矛盾。
2. 对传统脉学的批判性继承
批判对象:李时珍(二十八脉)、张璐(《诊宗三昧》)的复杂脉象体系,斥为 “凭空掠影之谈” 。
继承创新:
保留《难经》“浮沉迟数”四纲,新增 “大小长短” 四脉,形成更完整的辨证框架;
将体质禀赋(长短脉)纳入辨证,补益了传统“八纲辨证”的不足。
二、八纲互见的辨证逻辑:六层递进分析
辨证过程环环相扣,形成清晰的六步分析法:
分表里:浮→表证,沉→里证;
辨寒热:浮+数=表热,浮+迟=表寒;沉+数=里热,沉+迟=里寒;
判虚实:在表里寒热基础上,细脉主虚,大脉主实;
参体质:短脉(禀赋弱)需培补根基,长脉(禀赋强)可峻攻邪气;
定治法:
表热虚+短脉 → 解表清热+补气固本(如人参败毒散)
里实热+长脉 → 泻热通腑(如大承气汤)
统兼脉:余脉(如弦、滑)视为八纲之兼象,如“数大”为实热,“迟细”为虚寒。
这一体系将复杂的脉象转化为 “八纲组合” ,如“浮数细短”=表热虚衰,大幅降低辨证门槛。
三、与传统脉学的关系:破立之间的实用主义
1. “弃之可也,不弃之亦可也”的开放态度
“弃”:主张以八脉为纲,其余脉象(如结代、濡弱)可视为兼象,不必单独记忆;
“不弃”:兼脉仍可辅助细化辨证,如“浮数而滑”提示表热夹痰。
2. 与脏腑脉位的兼容性
虽未明言寸关尺分部,但八纲脉法可与脏腑定位结合:
左关沉细→肝血虚;右寸浮数→肺热;
长短脉判断先天肾气盛衰,与尺脉呼应。
四、临床价值: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1. 破解脉诊“指下难明”的困局
传统28脉需辨别微细差异(如“细vs濡vs弱”),而八纲脉法聚焦显著特征,更适合临床快速判断;
例如:只需识别“沉迟细短”,即可定为“里寒虚衰”,不必深究是否“微脉”或“弱脉”。
2. 体质辨证的开拓性贡献
短脉(上不及寸、下不及尺):提示先天不足,治疗需 “培其基址” (如补肾填精);
长脉(上达鱼际、下至尺泽):提示体质强盛,治疗可 “绝其根株” (如荡涤痰瘀)。
→ 此论将体质纳入脉诊决策,弥补了单纯病机辨证的不足。
3. 现代适用场景
基层医疗:八纲脉法易学易用,适合非专科医生快速辨证;
急症处理:通过浮沉迟数判断表里寒热,为解表、攻里、温中、清热提供依据;
慢病调治:长短脉指导体质调理(如短脉者慎用攻伐)。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一·四诊易知·持脉秘旨》
属性:脉之为道,最为微渺而难知也。方书论脉愈详,而指下愈乱,何苦张大其言,以人命为戏乎。张心在先生,余未识面,而神交久之。其着持脉大法,取八脉为纲,与旧说八脉稍异,皆其显然可见者为据。非若李濒湖,张石顽等,以二十八字为凭空掠影之谈。一曰浮,浮者轻手着于皮肤之上而即见,为表病也。一曰沉,沉者重手按于肌肉之上而始见,为里病也。浮沉二脉,以手之轻重得之,此其显而易见也(一呼脉来二至,一吸脉来二至,一呼一吸名为一息,一息脉来四至为平人无病之脉,否则病矣。)一曰迟,迟者一息脉来二、三至,或一息一至,为寒病也。一曰数,数者一息脉来五、六至,或一息七、八至,为热病也。迟数二脉,以息之至数辨之,又显而易见也。一曰细,细者脉状细小如线,主诸虚之病也。一曰大,大者脉状粗大如指,主诸实之病也。细大二脉,以形象之阔窄分之,又为显而易见也。一曰短,短者脉来短缩,上不及于寸,下不及于尺,为素禀之衰也。一曰长,长者脉来迢长,上至鱼泽际,下至尺泽,为素禀之盛也。长短二脉,以部位之过与不及验之,又为显而易见也。又有互见之辨,浮而数为表热,浮而迟为表寒,沉而数为里热,沉而迟为里寒。又于表、里、寒、热四者之中,审其为细,则属于虚,审其为大,则属于实。又须于表、里、寒、热 、虚、实六者之中,审其为短,知为素禀之衰,疗病须兼培其基址,审其为长,知为素禀之盛,攻邪必务绝其根株。此凭脉治病之秘法也。客曰∶信如前法,则古人所传许多脉象,可以尽弃而不言欤。余曰∶以此八脉为纲,余脉即于八脉中认其兼见之象,亦易易与耳,弃之可也,不弃之亦可也。
结语:化微渺为显见的脉学革命
陈修园以“持脉秘旨”破除了脉诊玄虚化的积弊,将 “显而易见” 作为脉学最高准则。其八纲脉法如同一把钥匙:
临床价值:开繁锁于简,变难知为易行,直指“凭脉治病”的本质;
历史意义:在李时珍《濒湖脉学》的宏大体系外,另辟一条 “重实用、轻形式” 的脉学新径。
今人临证,可执此八纲为剑:浮沉定表里,迟数断寒热,细大分虚实,长短察禀赋——六步之间,病机洞然。
八纲脉法辨证步骤示例表:
步骤 辨脉要素 辨证意义 示例组合 治则方向 1 浮沉 病位(表里) 浮 解表透邪 2 迟数 病性(寒热) 浮+数 清解表热 3 细大 邪正(虚实) 浮数+细 益气解表(如参苏饮) 4 长短 体质(盛衰) 浮数细+短 解表+培补脾肾 5 兼脉 病机细化 浮数细短+滑 表热夹痰,佐以化痰 6 结合舌症 最终辨证 舌红苔黄腻 清热化痰兼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