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陈修园在《新着八脉四言诗》中,以浮、沉、迟、数、细、大、短、长八脉为纲,将复杂脉象化繁为简,并创新性地以诗歌形式归纳脉象特征与临床意义。以下从纲领设计、兼脉逻辑、临床突破三方面解析其核心思想:
一、八脉纲领:以显窥微的脉学范式
1. 八脉主病与形象比喻
纲脉 | 形象比喻 | 主病属性 | 核心特征 |
---|---|---|---|
浮 | 轻手即彰 | 表证/阳证/腑病 | 轻取即得 |
沉 | 重按始明 | 里证/阴证/脏病 | 重按方显 |
迟 | 三至二至 | 寒证/脏病 | 一息不足四至 |
数 | 五至以上 | 热证/腑病 | 一息超五至 |
细 | 蛛丝其象 | 诸虚证 | 脉形细如丝 |
大 | 形阔易知 | 诸实证 | 脉体粗大如指 |
短 | 缩而不长 | 先天素弱 | 不及寸尺 |
长 | 迢迢不短 | 先天素强 | 上鱼际下达尺泽 |
革新点:
弃传统“濡弱微散”等模糊脉名,以形态+至数+部位定义八脉,杜绝指下混淆;
将体质禀赋(长短脉) 纳入辨证框架,补全“因人制宜”环节。
二、兼脉逻辑:纲举目张的辨证树
陈氏独创“纲脉-兼脉”二级辨证体系,以八纲为根,衍生34种临床常见兼脉,例如:
浮脉六兼脉辨证
临床意义:仅浮脉一纲,即可辨火郁、气虚、失血、阴阳离决、湿阻、气脱六大病机。
迟数脉的至数辨证
兼脉 | 形成机制 | 主病 | 危候指征 |
---|---|---|---|
迟中偶停 | 气滞痰阻 | 结脉(气郁痰滞) | 无定数则生 |
迟止定期 | 脏气衰竭 | 代脉(气绝) | 有定数则死 |
数而流利 | 痰食内壅 | 滑脉(痰蒙) | 关动为崩漏 |
数而牵转 | 寒邪收引 | 紧脉(寒攻) | — |
突破:揭示“代脉有定数主死,结促无定数可治”的预后规律,至今仍是心律失常辨证核心。
三、四大临床突破:从理论到床边的跨越
1. 脉象鉴别标准化
细脉三别:
细如蛛丝:纯虚 → 归脾汤
细不显明:微脉(气殃)→ 独参汤
细兼浮沉:濡弱脉 → 分主湿/血虚
大脉二辨:
大而涌沸:洪脉(热司)→ 白虎汤
大而兼硬:实脉(邪持)→ 承气汤
2. 体质脉学临床化
短脉(素弱):
“诸脉兼此,宜补阴阳”
→ 治则:四君子汤+龟鹿二仙胶(补先天促后天)长脉(素强):
“若是阳邪,指下涌沸”
→ 警示:素强之人见长洪脉,防阳亢中风(镇肝熄风汤)
3. 危脉预警体系
脉象 | 特征 | 临床预警 |
---|---|---|
散脉 | 浮虚甚,散漫无根 | 气血耗散(休克前期) |
代脉 | 迟止有定数 | 脏气绝(心衰终末期) |
革脉 | 浮如按鼓(外强中空) | 阴阳离决(危重脱水) |
4. 脉症对应破疑案
动脉独见关部:
“数见于关,如豆摇动,主阴阳相搏”
→ 现代对应:更年期综合征(关脉动+烦躁)→ 黄连阿胶汤
消化道出血(关脉动+黑便)→ 黄土汤
对应原文:
<目录>卷一\四诊易知
<篇名>新着八脉四言诗
属性:四言脉诀,始于崔紫虚真人,李濒湖改订之,李士材又改订之。近日如《冯氏锦囊》诸本,各有增删,然非繁而无绪,即简而不该,且囿于王叔和、高阳生、滑伯仁旧说,胪列愈多,而指下愈乱,皆非善本。余取显然可见之八脉为纲领,而以兼见之脉为条目,韵以四言,俾读者有得心应手之妙。
浮为主表,属腑属阳,轻手一诊,形象彰彰,浮而有力,洪脉火炀(主火)。浮而无力,虚脉气伤(主气虚。)浮而虚甚,散脉靡常(主气血散。)浮如葱管,芤脉血殃(主失血。)浮如按鼓,革脉外强(外强中空,较芤更甚,主阴阳不交。)浮而柔细,濡脉湿妨(主湿。)浮兼六脉,疑似当详。
沉为主里,属脏属阴,重手寻按,始了于心。沉而着骨,伏脉邪深(主问?邪。)沉而底硬(与革脉同,但革浮而牢沉,)牢脉寒淫(主寒实。)沉而细软,弱脉虚寻(主血虚。)沉兼三脉,须守规箴。
迟为主寒,脏病亦是(仲景云∶迟为在脏。《脉经》云∶迟为寒。)三至二至,数目可揣。
迟而不愆(稍迟而不愆四至之期,)缓脉最美(无病。)迟而不流(往来不流利,)涩脉血痞(主血少。)迟而偶停(无定数,)结脉郁实,(主气郁痰滞。)迟止定期(促者,数中一止也。结者,迟中一止也。
皆无定数,若有定数,则为代矣。大抵代脉在三、四至中,其止有定数。)代脉多死(主气绝,惟孕妇见之不妨。)迟兼四脉,各有条理。
数为主热,腑病亦同(仲景云∶数为在腑。《脉经》云∶数为热。)五至以上,七(至)八(至)人终。数而流利,滑脉痰蒙(主痰主食,若指下清,则主气和。)数而牵转,紧脉寒攻(主寒主痛。数而有止,促脉热烘(主阳邪内陷。)数见于关(关中如豆摇动,)动脉崩中(崩中脱血也,主阴阳相搏。)数见四脉,休得朦胧。
细主诸虚,蛛丝其象,脉道属阴,病情可想。细不显明,微脉气殃(主阴阳气绝。)细而小浮(细者,脉形之细如丝也,小者,脉势之往来不大也,且兼之以浮,即昔人所谓如絮浮水面是也,)濡脉湿长(主湿亦主气虚,浮脉亦兼之。)细而小沉,弱脉失养(血虚,沉脉亦兼之。)细中三脉,须辨朗朗。
大主诸实,形阔易知,阳脉为病,邪实可思。大而涌沸,洪脉热司(主热盛,亦主内虚,浮脉亦兼之。)大而兼硬,实脉邪持(主实邪。)大兼二脉,病审相宜。
短主素弱,不由病伤,上下相准,缩而不长。诸脉兼此,宜补阴阳。动脉属短,治法另商。
长主素强,得之最罕,上鱼入尺(上鱼际,下尺泽,)迢迢不短。正气之治,长中带缓。若是阳邪,指下涌沸。中见实脉,另有条款。
以上八脉,显然可见。取其可见者为提纲,以推其所不易见,则不显者皆显矣。八脉相兼,亦非条目之所能尽,皆可以此法推之。
结语:脉学诗化的临床革命
陈修园以“四言诗”重构脉学体系,其价值远超文学表达:
化玄为实:
将“指下难明”的脉象转化为 “蛛丝”“按鼓”“葱管” 等生活化比喻,使学者一目了然。执简御繁:
以八纲统34兼脉,较李时珍28脉更临床友好,如“浮数+滑=表热夹痰”直接对应银翘散合温胆汤。未病先防:
通过长短脉判体质,短脉者早补脾肾防虚劳,长脉者清肝泻火防中风,体现“治未病”精髓。
陈修园的弦外之音:
当世医家若仍执迷于“二十八脉”的繁复名相,无异于“得筌忘鱼”——而此八脉诗篇,正是助人得鱼忘筌的临证真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