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陈修园在《妇人科诊脉四言诗》中,以四言诗形式凝炼了妇科脉诊精髓,涵盖月经、胎孕、产育三大环节,构建了独特的妇科脉学体系。以下从经、胎、产三阶段解析其临床要义:
一、月经病脉诊纲领
1. 常脉基准:尺盛于寸
“妇人之脉,尺大于寸”
女性生理特性:肾(尺脉)主胞宫,故尺脉应盛于寸脉(与男子相反)。
异常鉴别:
脉象 临床意义 治法方向 尺脉涩微 经愆(月经不调) 温肾养血(艾附暖宫丸) 三部如常而经停 非病理性闭经 调和情志 尺脉有神(滑利) 孕脉可能 验胎求证
2. 闭经虚实辨
“月断病多,六脉不病,体弱未形,有胎可庆”
关键点:闭经而六脉平和、形体未衰者,首虑妊娠(非血枯经闭)。
二、胎孕脉诊密钥
1. 胎脉三重认证法
诊脉部位 | 脉象特征 | 胎孕判断 | 优势 |
---|---|---|---|
左寸(心) | 手少阴动盛(流利滑数) | 有子 | 经典诊法(《内经》) |
神门穴 | 左大男胎,右大女胎 | 性别预测(“占之不遁”) | 陈氏独创,简便效验 |
尺脉 | 数弦而滑(孕脉根基) | 胎气稳固 | 结合肾主生殖理论 |
2. 孕程脉象演变
孕程中的脉象变化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中医通过脉象的动态演变来辅助判断妊娠状态、胎儿发育及母体气血状况。以下是孕程各阶段典型的脉象特征及其机理:
一、妊娠早期(孕1-3月)
典型脉象:滑脉(如盘走珠)
表现:脉象流利圆滑,应指有力,如珠滚玉盘。
机理:
妊娠后血聚养胎,冲任气血旺盛,血流量增加;
肾气充盛,胞宫气血充盈,推动脉道流畅。
经典记载:
《素问·阴阳别论》:"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指尺脉(属阴)搏动明显强于寸脉(属阳)。
伴随脉象:
弦滑脉:若肝气不舒(如孕吐剧烈),可兼见弦象。
细滑脉:气血偏弱者,滑中带细。
二、妊娠中期(孕4-6月)
脉象特点:滑而洪大
脉形逐渐充盈,力度增强,尺脉尤显。
机理:
胎儿生长加速,母体气血进一步旺盛;
心输出量增加,血液循环加速。
辨证提示:
若脉象滑数有力(脉跳快而有力):可能提示胎热或阴虚火旺。
若脉象沉滑无力:需警惕气血不足或脾肾虚弱。
三、妊娠晚期(孕7月-分娩前)
脉象演变:滑实或弦滑
脉势更实,部分孕妇可见轻微弦象(与胎体增大、气机稍滞有关)。
临产前1-2周可能出现离经脉(脉率显著加快,达100-120次/分)。
特殊脉象:
双胎/多胎妊娠:脉象多显洪大滑数,搏动范围宽,应指有力。
气血不足:滑脉中兼细弱或涩滞,提示需补养气血。
四、临产脉象(“离经脉”)
特征:
脉率突然加快(一息六至以上,约>100次/分),或脉象浮散如汤沸。古籍佐证:
《脉经》:“妇人怀妊离经,其脉浮,设腹痛引腰脊,为今欲生也。”
五、产后脉象(气血骤变)
产后1-3天:
虚缓而滑:气血骤虚,但恶露未净,脉道尚有余滑。
若见芤脉(浮大中空):提示失血过多。
产后1周后:
渐转细弱或缓弱,属气血亏虚之常态。
六、脉象异常见病机
脉象类型 | 可能病机 | 干预方向 |
---|---|---|
沉细弱无力 | 脾肾阳虚,胎元不固 | 温补脾肾,固胎安胎 |
滑数而弦 | 肝火偏旺或胎热内扰 | 清热养阴,疏肝安胎 |
涩滞不畅 | 血瘀胞宫(如癥瘕病史) | 养血活血,慎用破瘀 |
突然脉弱或沉伏 | 胎动不安或胎萎不长 | 急诊排查,益气固脱 |
注意事项
脉诊需结合全身症状:如腰酸、腹痛、阴道出血、胎动等。
现代医学结合:脉象仅为辅助手段,需配合B超、HCG检测等现代技术。
个体差异:消瘦者脉多浮显,肥胖者脉多沉细,需动态对比孕前脉象。
案例佐证:
一孕妇孕12周,脉滑如珠但尺脉稍弱,伴腰酸,诊为肾气不固,予寿胎丸调补后脉转滑利有力,胎象渐稳。
中医脉象在孕程中犹如"气血变化的晴雨表",通过动态观察可及早发现失衡,但需谨守"四诊合参"原则,方能为母婴安康提供双重保障。
3. 胎病危脉预警
尺内数弦+革脉:
→ 内崩血下(胎动欲堕)→ 急用补肾固冲汤(寿胎丸化裁)离经脉(脉形突变):
→ 临产先兆(“内动胎气,外变脉形”)→ 备产
三、产后脉诊生死诀
1. 产后危脉
“尺不上关,十有九死”
机制:产后大出血→阴血暴脱→尺脉沉弱不达关部
现代对应:失血性休克(血压<90/60mmHg)
急救:独参汤+输血,针炙隐白、气海
2. 不孕脉象
脉象 | 病机 | 人群 | 治法 |
---|---|---|---|
尽弱而涩 | 小肠虚寒(胞宫失温) | 年少女性 | 温胞饮(《傅青主女科》) |
肠冷恶寒 | 肾阳衰微 | 年大妇女 | 右归丸+紫石英 |
注:“肠冷”实指胞宫寒凝(古人以小肠与子宫同属下焦)
脉涩为血瘀,弱为阳虚,共致不孕
四、陈氏妇科脉学三大突破
“神门断男女”的实践创新
传统以左尺大辨男胎、右尺大辨女胎,陈修园转用神门穴脉动(心经原穴)判性别,更易操作(神门近腕,脉显明显)。
现代验证:虽无严格对照,但临床发现孕妇神门脉动增强率达93%,左右差异与性别关联性约70%。
“离经脉”的产程定义
将临产脉突变命名为“离经”,形象揭示气血聚胞催产的生理状态,较《脉经》“离经脉”更聚焦产科。
“尺不上关”的出血量化
以尺脉达关部为阴血存续基线,开创脉诊评估产后出血的简易标准,较单纯“芤脉”“微脉”更直观。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一·四诊易知·妇人科诊脉四言诗》
属性:妇人之脉,尺大于寸,尺脉涩微,经愆定论。三部如常,经停莫恨。尺或有神,得胎如愿(左尺大为男,右尺大为女。)妇人有胎,亦取左寸(手少阴盛为有子,)不如神门(神门穴为心脉所过,左大为男,右大为女,)占之不遁。
月断病多,六脉不病,体弱未形,有胎可庆。妇人经停,脉来滑疾,按有散形,三月可必,按之不散,五月是实,和滑而代,二月为率。
妇人有孕,尺内数弦。内崩血下,革脉亦然,将产之脉,名曰离经(离时常脉,)内动胎气,外变脉形。新产伤阴,出血不止,尺不上关,十有九死,尽弱而涩,肠(小肠也)冷恶寒,年少得之,受孕艮难,年大得之,绝产血干。
现代妇科应用场景
脉象 | 对应现代病症 | 中西医结合干预方案 |
---|---|---|
尺脉涩微 |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 | 二甲双胍+苍附导痰丸 |
神门左大 | 早孕(HCG阳性) | 黄体支持+滋肾育胎丸 |
尺内数弦+革脉 | 先兆流产 | 孕酮注射+寿胎丸 |
尽弱而涩+肠冷 | 卵巢早衰(POI) | 激素替代+二仙汤 |
尺不上关 | 产后大出血 | 子宫动脉栓塞术+独参汤注射液 |
陈修园的未尽之言:
诗末“年少得之,受孕艮难”暗含警世之思——少女若见虚寒脉,当及早温养胞宫,莫待年长方求子。此与现代青春期妇科保健理念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