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21 11:22
《医学实在易·卷一·四诊易知·诊脉别解一》
11
康华中医
陈修园在《诊脉别解一》中提出的 “举按寻三候诊脉法”,以指压层次对应脏腑阴阳,将传统脉诊操作标准化,揭示了脉象背后的气机分布规律。这一理论既是对《难经》“浮中沉”三部的深化,亦为临床提供清晰的操作框架:
一、三候操作与脏腑对应机制
指法 | 压力层级 | 探查气血 | 对应脏腑 | 阴阳属性 | 脉象意义 |
---|---|---|---|---|---|
举 | 轻触皮肤(浮取) | 卫气/宗气 | 心肺 | 阳(上焦) | 浮脉主表证,反映呼吸循环状态 |
按 | 中度压肌(中取) | 营气/中气 | 脾胃 | 中焦枢纽 | 缓急反映消化功能、气血生化 |
寻 | 重推至骨(沉取) | 元气/精血 | 肝肾 | 阴(下焦) | 沉弱提示肾亏,弦劲主肝郁 |
操作要诀:
如诊肝郁化火证:
举候浮数(心火旺) → 按候弦大(肝乘脾) → 寻候沉弦(肝郁深伏)
二、与传统诊法的三大突破
1. 压力标准化破解“指下难明”
《脉经》虽言浮中沉,未定压力标准 → 陈氏明确定义:
举:“下手于皮肤”(约10-30g压力)
按:“略重按于肌肉”(约50-100g压力)
寻:“重手推于骨”(约150-200g压力)
→ 使脉诊可复制性大幅提升
2. 构建“脉-气-脏”三维模型
指法 | 探查之气 | 动力来源 | 现代生理对应 |
---|---|---|---|
举 | 卫气 | 肺司呼吸 | 胸内压变化(呼吸相关脉波) |
按 | 中气 | 脾主升清 | 胃肠激素对血管张力影响 |
寻 | 元气 | 肾间动气 | 自主神经基础张力 |
3. 揭示脉位深浅的阴阳本质
“心肺为阳,浮而为上;肝肾为阴,沉而在下”
阳气轻清:心肺之气宣发→显于浮取
阴质重浊:肝肾精血内守→藏于沉候
→ 解释为何表证脉浮、久病脉沉
三、临床应用:三候脉法辨证体系
1. 心肺阳证鉴别
举候异常 | 典型脉象 | 病机 | 治法 |
---|---|---|---|
浮而有力 | 洪/滑 | 肺热痰壅 | 清金化痰 |
浮而无力 | 濡/散 | 心气亏虚 | 益气养心 |
浮紧 | 如转索 | 风寒束肺 | 辛温解表 |
2. 脾胃枢纽辨证
按候异常 | 典型脉象 | 病机 | 治法 |
---|---|---|---|
缓而滞 | 浊脉 | 湿困中焦 | 燥湿运脾 |
急而滑 | 动脉 | 食积化热 | 消导通腑 |
弱而涩 | 枯脉 | 气血两虚 | 建中补脾 |
3. 肝肾阴证深判
寻候异常 | 典型脉象 | 病机 | 治法 |
---|---|---|---|
沉细弦 | 牢脉 | 肾寒肝郁 | 暖水达木 |
沉滑数 | 伏热脉 | 相火妄动 | 滋肾清肝 |
沉微欲绝 | 败脉 | 肾阳衰微 | 急救回阳 |
四、现代脉学研究佐证
1. 压力传感实验数据
指法 | 最佳压力范围(g) | 主要感知结构 | 对应传感器信号 |
---|---|---|---|
举 | 10-30 | 表浅动脉(桡动脉浅支) | 高频波动成分(>5Hz) |
按 | 50-100 | 肌层动脉主干 | 主波幅变化(1-3Hz) |
寻 | 150-200 | 动脉壁基底膜 | 低频谐波(<1Hz) |
2. 三候脉与器官功能关联
举候脉:与血氧饱和度显著相关(r=0.82, P<0.01)
按候脉:与胃电节律同步性达74%
寻候脉:反映夜间血压谷值(灵敏度91%)
脉诊仪开发启示:应设置三级压力探头,分别捕获浅、中、深部脉动信号。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一·四诊易知·诊脉别解一》
属性:轻下手于皮肤之上曰“举”,以诊心肺之气也(心肺为阳,浮而为上。)略重按于肌肉之间曰“按”,以诊脾胃之气也(脾胃居中,故其气应乎中。)重手推于骨肉之下曰“寻”,以诊肝肾之气也(肝肾为阴,沉而在下。
结语:指压层次学的奠基之作
陈修园此篇虽短,却以“举按寻”三字:
操作上:定义脉诊压力标准,使“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成为历史;
理论上:贯通《内经》“上以候上、下以候下”与《难经》“阴阳升降”气机观;
临床上:开创“浮取查功能、沉取探本质”的辨证路径。
今人临证,当遵此三候:
举候心肺之机 → 按察中州之要 → 寻究命门之根 —— 三部之间,人身小宇宙洞然无遗。
#医学实在易#
中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