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内经》诊法,特别是《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提出的尺肤诊与寸口脉全息对应理论,是中医脉诊的源头活水。此篇通过“尺肤-寸口-身形”三维映射,构建了“人身小天地”的诊法体系。以下从核心理论、操作要诀、古今争议三方面解析其精髓:
一、尺肤诊:被遗忘的全身全息镜
尺肤分区与身形对应
尺肤部位 | 对应身形区域 | 临床诊察重点 | 现代解剖关联 |
---|---|---|---|
尺内(掌后尺骨段) | 腹中 | 胃肠蠕动、胞宫状态 | 腹腔脏器投影区 |
尺外(尺侧缘) | 两肾 | 肾气盛衰、腰脊功能 | 肾区体表反射带 |
尺旁(桡尺间隙) | 季胁(肋弓下缘) | 肝胆郁结、筋膜张力 | 肋弓下神经敏感区 |
操作革新:
陈修园补注:“知尺旁候季胁,则关旁可候两胁,寸旁可候两腋”——将尺肤诊扩展为前臂全息诊法。
二、寸口脉的“三才”定位法
寸关尺三部脏腑分候
脉位纵深诊法(陈氏独阐)
脉层 | 探查手法 | 生理意义 | 病理特征 |
---|---|---|---|
浮层(皮肤下) | 轻触(举法) | 卫气循行 | 表证见浮紧/浮数 |
中层(肌肉间) | 中按(按法) | 营气输布 | 湿阻见濡缓/痰热见滑数 |
沉层(近骨) | 重压(寻法) | 元气根基 | 肾亏见沉弱/瘀血见沉涩 |
三、脉诊的“六合”维度:突破三部九候
三维空间定位法则
维度 | 诊察方向 | 对应身形 | 临床案例应用 |
---|---|---|---|
内外 | 脉管径向 | 脏腑本体 vs 腑腔 | 右关内沉浊→脾湿困(厚朴温中汤) |
前后 | 脉位前后 | 躯干前阴 vs 后背阳 | 尺后沉紧→腰痹(独活寄生汤) |
上下 | 脉动轴向 | 头颈 vs 下肢 | 寸上浮数→喉痹(银翘马勃散) |
“上竟上、下竟下”操作:
上竟上:寸脉推至鱼际→诊胸喉(如甲状腺结节者鱼际弦硬)
下竟下:尺脉压至尺泽→诊腰足(如腰椎间盘突出者尺泽下涩滞)
四、千古争议的理性剖析
1. 脏腑左右之争的本质
传统误解 | 《内经》本义 | 现代生理佐证 |
---|---|---|
“左肝右肺”是脏器位置 | 气机升降通路 | 肝左叶供血主升清,肺右支气管主降浊 |
心居左脉 | 左手候血右手候气 | 左心输出量占优,右肺通气量大 |
2. 陈修园的批判与妥协
批判:唐宋后脉书将寸口机械分割如棋盘格(“某脏某腑如弈棋布子”)
妥协:
“恐学者畏其难而中阻”
→ 仍保留传统分候说法启蒙,但强调“《圣经》炳如日星”指归《内经》真义
五、现代临床应用体系
1. 妇科胞宫诊法(尺内候腹中)
尺肤温凉:
温润均匀:胞宫气血调和
下凉上温:宫寒不孕(温经汤)
尺脉动态:
排卵期尺脉滑利如珠 → 适时助孕
经前尺脉弦紧 → 痛经预警(少腹逐瘀汤)
2. 肿瘤早期筛查(三部六合诊)
异常体征 | 可能病灶 | 现代检查指向 |
---|---|---|
右关内沉浊+尺旁刺痛 | 胰腺占位 | CA199↑+CT强化扫描 |
左寸上络脉青紫 | 乳腺增生/癌前病变 | 钼靶BI-RADS 4类 |
尺后下竟下区板硬 | 腰椎转移瘤 | 全身骨显像+PSA筛查 |
3. 急诊危候预警(脉神为要)
有神:虽病可治(如心衰见沉细有神→生脉饮可救)
无神:形盛实危(如脑出血见洪大无神→防脑疝)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一·四诊易知·《内经》诊法》
属性:《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内,尺中也,两旁,两尺部之外旁也,季胁,两胁之下秒也。何以谓之季,言胁之尽处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两肾附于季胁,是季胁之内乃是两肾,两肾之内乃是腹中,故以尺内候腹中,尺外以候肾,尺之四旁以候季胁,是两旁更出于外也。杨元如曰∶‘所谓外者,乃六脉之本位。脉居歧骨之外,故以本位为外,而偏于里者为内也。’高士宗云∶‘脉气自下而上,故先论之尺部左右外内也)。’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中附上者,附左尺而上左手之关脉也。肝居胁内,故以关候肝,膈气在中,故以内候膈。膈谓膈肉之下,肝脾所居之郛廓也。)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右者,附右尺而上右手之关脉也。脾主中土,故以关内候脾,阴内而阳外,故以关外候胃。 问曰∶六腑独言候胃何义。曰∶五脏之气血皆胃腑之所生,故脏气不能自至于手太阴,必因胃气乃至。是以《本经》凡论五脏必及于胃,而余腑不与焉,然而脏腑雌雄各有并合,言心而小肠在其中矣,言肺而大肠在其中矣,余脏准此。高士宗云∶‘脉气自下而中,故次论关部之左右外内也。’)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上附上者,从右关而上右寸口也。
胸中者,宗气之所居也。《经》曰∶宗气积于胸中,命曰气海,上出于肺,循喉咙而行呼吸,)前以候前,后以候后,膻中(左者,左寸口也,心者,君主之官也,膻中者,臣使之官,君主之相位也。高士宗云∶‘脉气自中而上,故终论寸部之左右外内也。’)前以候前,后以候后(脉有外内,复有前后,前以候前,尺前,关前,寸前,以候形身之前也。后以候后,寸后,关后,尺后,以候形身之后也。)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脉有内外前后,复有上下,是脉体之六合也。上竟上者,自寸上而竟上于鱼际也。喉主天气,位居胸上,故为胸喉中事,乃上以候上也。下竟下者,自尺下而竟下于肘中也。足履乎地,股、膝、胫、足居腰与少腹之下,故为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乃下以候下也。
参各家注,此审别形声,脏腑,外内之法也。首言两旁,次言前后,次言上下。盖以左右三部之脉,正候之外,推而及于三部之两旁,三部之前后,且上而极于鱼际之上,下而极于尺泽之下,无所不到,可谓候法无余蕴矣。今即以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引一语而比例之。
既以尺部之两旁候形身之季胁,便知关部之两旁可以候形身之两胁,寸部之两旁可以候形身之两腋。书不尽言,学人当得其意而引伸也。其曰前后者,以寸、关、尺各部,前一分为前,后一分为后,乃各部之交界处也。其曰上下者,言上而更上于寸,下而更下于尺也。总而言之,首言外内,次言前后,盖以两手之脉,平以分之,有如文王之卦,离南坎北,震东兑西,以候形身之四旁。上竟上 ,下竟下者,有如伏羲之卦,竖以观之,而天地定位也。此章以人身配六合,三部九候法,以人身配三才,所谓人身小天地者此也。
问曰∶《经》言心肝居左,脾肺居右,是脏气之出于左右,抑脏体之偏与。曰∶天为阳,地为阴,东南为阳,西北为阴。圣人南面而立,左为阳,右为阴。天一生水,水生木,木生火,是以心肝居左也。地二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是以脾肺居右也。此先天之五行,本于阴阳水火,分而上生,非脏体之谓也。又心主脉,肝主血,血脉生于水精,是以左手三部俱主血,肺主周身之气,脾主元真之气,气生于火,是以右手三部皆主气,此皆阴阳互换之妙,善诊者不可不知。
愚按∶诊候之法,各家不同,善诊者便宜熟记于心,随机应变,则指下了然矣。余视此着时行诸书,虽高一格,而究竟为唐宋后各家之小技也。今欲为初学启蒙,遽以《灵》、《素》授之,恐学人畏其难而中阻,然又恐示之以“易”则争趋于“易”,终无以造乎精微之域,反为斯道害。惟《内经·脉要精微论》一章,各家脉书,不过绘其部位,而所言诊法,大不相符,相沿已久,必不能一时更改其说。但《圣经》炳如日星,录此一节,以俟后之学者,起而明之。
结语:重归“脉道自然”的诊法真谛
《内经》诊法的伟大,在于揭示:
“脉不是脏腑的定位器,而是气机的翻译官”
陈修园虽叹“必不能一时更改其说”,但今人当知:
诊尺肤知腹中寒热 → 早于腹部CT千年发现腹膜炎症
察尺后知腰股病痛 → 超前MRI揭示神经根压迫
此篇如暗夜明灯,照亮脉诊回归整体气化的正途——学者若能抛却“脏腑分候图”的桎梏,体悟“三才六合”的流动,则指下生机洞然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