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这段文字出自清代医家陈修园的《医学实在易·卷二·运气易知·瘟疫诗》,主要论述瘟疫的辨证施治要点和方剂运用,并附有相关经义引证。以下是核心内容的解析:
一、瘟疫治疗核心方剂与辨证
达泉饮(陈修园推荐)
组成:槟榔二钱、草果五分、甘草五分、厚朴一钱、芍药一钱、黄芩一钱、知母一钱。
功用:辟秽化浊,清热养阴。
批判吴又可:
陈修园指出吴又可的"达原饮"(槟榔、草果、厚朴等燥烈药为主)易耗伤阴液,导致"涸汗源",使邪无出路而病情加重。达泉饮在达原饮基础上加入芍药、知母、黄芩,兼顾清热护阴,更为平和。
瘟疫主症
鼻闻秽气、吐黄涎(湿热秽浊内蕴)。
时邪侵袭、壮热烦闷(但热不寒)。
二、分证论治与方剂
表邪偏重(散邪从经络解)
方剂:人参败毒散(羌活、独活、柴胡、前胡等)。
适用: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表证明显者。
秽浊偏重(解秽从口鼻解)
方剂:藿香正气散(藿香、紫苏、白芷、厚朴等)。
适用:胸闷呕恶、腹胀泄泻等湿浊中阻者。
表里俱实证
方剂:防风通圣散(麻黄、大黄、石膏、连翘等)。
适用:高热便秘、头痛目赤,表里同病者。
里热炽盛
白虎汤(石膏、知母):壮热、大汗、大渴、脉洪大(里热未结)。
三承气汤(大/小/调胃承气汤):高热便秘、腹痛拒按(热结腑实)。
三、汗证辨治(附篇)
虽列于"表证",实为虚证鉴别:
阴虚盗汗
症状:夜间发热、睡时汗出、醒则汗止。
方药:当归六黄汤(当归、黄芪、黄芩、黄连等)。
阳虚自汗
症状:畏寒、动则汗出或**汗溢。
方药:芪附汤、参附汤、术附汤(温阳固表)。
关键:阴阳互根,需动态辨证(如阴损及阳)。
汗证危候(六不治)
汗出伴以下任一表现预后凶险:喘甚、脉脱、身痛甚;
发润至巅(冷汗粘腻);
汗出如油或如珠(气阴耗竭)。
四、经义引证(《内经》论汗)
生理:
"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汗为阳气蒸化津液)。
"心为汗"(汗血同源,心主血)。
病理:
阴虚阳凑→少气发热汗出(《评热病论》);
津脱→腠开汗泄(《决气篇》);
肺病肩痛汗出/肾病寝汗憎风(《藏气法时论》)。
脉诊:
阳气余→身热无汗;阴气余→多汗身寒;阴阳俱余→无汗而寒(《脉要精微论》)。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二•运气易知•瘟疫诗》
属性:瘟疫于今重达泉(槟榔二钱,草果、甘草各五分,浓朴、芍药、黄芩、知母各一钱,名达泉饮,)休徇吴氏(吴又可达泉饮若燥灼阴,服之先涸汗源,不能作汗而剧)一偏言。鼻传秽气黄涎吐,经受时邪壮热烦(谓但热而烦闷也。)败毒(散)藿香(正气散)分两道,散邪(人参败毒散,散邪方也,令邪从经络解)解秽藿香正气散,解秽方也,今邪从口鼻解)各专门。防风通圣(散)神方外(表证发解,里证又急,必用此散以两解之,)白虎三承虚实论(热渴自汗,表里不实者白虎汤,大便不通者三承气汤。阴虚盗汗为素禀不足。夜间发热,睡时汗出,醒即渐收,故曰盗汗,宜当归六黄汤。若时常畏寒,一动则汗出,或不动而汗亦自出,名曰阳虚自汗,宜 附汤、参附汤、术附汤,然阴阳互根,又有不可泥者,熟读《内经》,自得其治。景岳谓不治有六∶一、汗出而喘甚;二、汗出而脉脱;三、汗出而身痛甚;四、汗出发润至巅;五、汗出如油;六、汗出如珠。医者不得妄为用药。此症因汗从皮毛而出,故列于表证。
(经义)《阴阳应象大论》曰∶“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宣明五气篇》曰∶“心为汗。”《评热病论》曰∶“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决气篇》曰∶“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藏气发时论》曰∶“肺病者,肩背痛汗出;肾病者,寝汗出憎风。”《脉要精微论》曰∶“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
核心学术观点
批判吴又可:强调治瘟需避燥烈伤阴,达泉饮为改良方。
分途治疫:
表邪→败毒散(开腠透邪);
秽浊→藿香正气散(芳化解秽);
表里俱实→防风通圣散(双解表里)。
汗证重虚实:盗汗责阴虚,自汗责阳虚,危汗辨脱证。
此篇融汇瘟疫治法与杂病辨证,体现陈修园"重经典、崇实效、纠偏弊"的学术风格,对现代疫病治疗仍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