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这段《中风证歌》出自陈修园《医学实在易·卷二·运气易知》,以歌诀形式精炼概括中风病的辨证要点与治疗纲领,融合了《内经》理论、仲景学说及后世发展。以下是核心内容的逐层解析:
一、中风两大分类:真中 vs 类中
类型 | 病因病机 | 核心特点 | 现代对应 |
---|---|---|---|
真中风 | 外感"贼风邪气"直中经络脏腑 | 猝然发病,与气候骤变相关 | 外风诱发型脑血管病 |
类中风 | 内伤"痰火食气"引动肝风 | 先有肝风内动基础,因情志、饮食诱发 | 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内因所致中风 |
关键理论:
"其人先有此肝风"
陈修园强调无论真中、类中,必有肝风内动基础(呼应《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肝风则仅为普通病证,不会出现猝倒偏枯等症。
二、病变层次与轻重预后
按病位深浅分四层,症状由轻到重:
中络(最轻):
口眼歪斜(面神经麻痹)
"病轻尚易治"
中经:
手足瘫痪(肢体运动障碍)
中腑:
语言错乱(失语/构音障碍)
神昏不识人(意识障碍)
中脏(最重):
六大危证:唇缓失音、耳聋、目瞀(视物模糊)、遗尿、鼻鼾(中枢性呼吸障碍)
预后:"六证见半死期至"(出现3项以上提示病情危笃)
经-腑-脏关系:
"经腑皆有倒仆形"——中经、中腑均可猝然昏倒,但中腑必有神昏;中脏必伴核心脏腑功能衰竭。
三、闭证与脱证的生死之辨
证型 | 病机 | 关键症状 | 治法 | 预后 |
---|---|---|---|---|
闭证 | 邪实内闭 | 牙关紧闭、两手握固、面赤气粗、二便闭塞 | 开窍通闭 | 急开可生 |
脱证 | 元气衰脱 | 目合口开、手撒遗尿、汗出如珠、肢冷息微 | 固脱回阳 | 凶险难救 |
鉴别点 | 详参"八法歌"(陈氏另著) | 神志状态(闭证多昏愦、脱证多昏聩) | 吉凶关头 | 不可误治 |
四、陈修园的学术立场
溯本《内经》《金匮》:
引用《金匮真言论》"天有八风,经有五风",强调外风致病(真中)。
批判性吸收后世学说:
虽质疑尤在泾《金匮翼》"杂而繁",仍肯定其"八法之说"(闭脱辨证)的实用性,称其"平易近人休弃置"。
临床核心:
分层辨证:络-经-腑-脏逐层加深;
分证论治:真中祛外风,类中熄内风;
急症分闭脱:开闭固脱为救命关键。
五、现代临床启示
真中/类中与现代医学对应:
真中风:病毒性脑炎、感染性脑血管病变等;
类中风:高血压脑出血、脑梗死等。
分层辨证的实用价值:
中络(面瘫)→ 牵正散;
中经(偏瘫)→ 补阳还五汤;
中腑(失语+神昏)→ 涤痰汤+安宫牛黄丸;
中脏(多器官衰竭)→ 参附汤+生脉散固脱。
闭脱证与现代急救:
闭证:对应脑水肿颅高压(需脱水开窍);
脱证:对应休克/脑功能衰竭(需抗休克治疗)。
陈氏未言之秘:
歌中未提具体方药,因其另设"治法歌"(如小续命汤治真中,镇肝熄风汤治类中),强调"临证细认惟会意"——需灵活运用分层、分型、闭脱辨证三大纲领。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二·运气易知·中风证歌》
属性:中风各论杂而繁,大要惟分真与类,贼风邪气中为真,痰火食气类中隧。其人先有此肝风(《内经》云∶“风气通于肝”。又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真类二端由此致(设无肝风,亦只为他病,安有卒倒、偏枯、歪斜、牵引等症哉。)脏腑经络各不同,病浅病深分难易。络病口眼俱 斜,在络病轻尚易治。手足不治病在经,语言错乱从腑议,经腑皆有倒仆形,倒仆之后明所自。在精神清尚识人,在腑神昏如失智,脏病最重中最深,唇缓失音耳聋备,目瞀遗尿鼻声鼾,六证见半死期至。经腑脏病或兼连,临证细认惟会意。更察虚实得大纲,闭证脱证因之异(二证详于八法歌,)脱应固兮闭应开,吉凶关头非姑试。八法之说本在泾,平易近人休弃置。
总结:中风辨证三步法
辨真类:外风诱发 or 内风扰动?
定层次:络(面)→经(肢)→腑(语+神)→脏(多器官)?
分闭脱:
闭证(实):开窍通腑 → 至宝丹/三化汤;
脱证(虚):回阳固脱 → 独参汤/参附汤。
此歌诀堪称清代"中风急救指南",至今仍是中医脑病辨证的核心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