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这段《治中风八法歌》是陈修园对尤在泾《金匮翼》中“中风八法”的批判性继承与革新,体现了陈氏“遵古而不泥古”的学术思想。以下从尤氏原法 vs 陈氏修订角度解析核心要点:
一、八法对比:尤在泾 vs 陈修园
治法 | 尤在泾方案 | 陈修园革新 | 革新意图 |
---|---|---|---|
1. 开关 | 搐鼻探吐(稀涎散) | 华佗愈风散(荆芥穗微炒研末)+ 祛风至宝丹(大黄、芒硝、川芎等) | 反对损伤元气,主张表里双解 |
2. 固脱 | 参附汤+竹沥 | 侯氏黑散(菊花、白术、防风等) | 遵《内经》“填窍息风”,防虚阳外越 |
3. 泄大邪 | 外邪→续命汤 内邪→三化汤 | 防风通圣散(麻黄、大黄、石膏等) | 一剂双解表里,避免药力分散 |
4. 转大气 | 八味顺气汤/匀气散(行气化痰) | 黄芪1-2两+人参、防风各3钱+天冬5钱+附子3钱 | 补气助阳,水火既济以复气机 |
5. 涤痰涎 | 涤痰汤(半夏、胆星、枳实) | 三因白散(巴豆霜、贝母、桔梗) | 峻逐痰涎,急救壅塞(“北门坐镇”喻其效) |
6. 除风热 | 竹沥汤(竹沥、生姜汁) | 白虎汤/竹叶石膏汤/黄连阿胶汤 | 直清阳明(石膏)、少阴(黄连阿胶)之火 |
7. 通经隧 | 苏合香丸/至宝丹(芳香开窍) | 风引汤(紫石英、寒水石等矿物药) | 金石重镇息风,防香燥耗阴(“炼石补天”喻其功) |
8. 灸俞穴 | 多穴同灸 | 精简取穴(如百会、风池、关元等) | 反对“取穴太多”,主张精准施灸 |
二、陈修园革新八法的学术内核
反对损伤正气
批判尤氏开关法(探吐伤气)、固脱法(参附+竹沥寒热杂投)→ 创愈风散轻扬透邪、侯氏黑散填窍固脱。
主张标本同治
表里同病时,防风通圣散双解优于续命汤+三化汤分治。
重视气机升降
“转大气”法:重用黄芪补气为君,配附子助阳、天冬滋阴→ 水火循环复其升降。
善用峻药救急
涤痰用三因白散(含巴豆霜)、通经用风引汤(矿物重镇)→ 强调“猛药直达病所”。
融合伤寒温病
除风热不用竹沥汤,改用白虎汤(清气分热)、黄连阿胶汤(清心肾火)→ 融通寒温。
三、临床实用要点
(一)陈氏八法现代应用
治法 | 适用证型 | 现代对应病症 |
---|---|---|
防风通圣散 | 高血压中风伴便秘、面红目赤 | 脑梗死急性期(腑实热结) |
侯氏黑散 | 中风后头晕、肢麻、乏力 | 脑供血不足/后遗症期(气虚风扰) |
风引汤 | 抽搐、躁狂(热极生风) | 脑炎/癫痫发作(肝风挟痰火) |
黄芪+附子 | 肌无力、汗多、肢冷 | 脑梗死后衰弱症(阳气虚衰) |
(二)陈氏对灸法的革新
精简取穴原则:
急症选百会(升阳固脱)、关元(回阳救逆);
痰闭选丰隆(化痰)、涌泉(引火下行)。
→ 现代研究证实百会灸可提升脑血流灌注。
四、陈修园对尤在泾的矛盾态度
表面批判:
指责尤氏八法“不能尽徇其意”,尤氏取穴“太多”。
实质继承:
保留八法框架(闭脱/泄邪/涤痰等辨证思路);
认可苏合香丸、至宝丹开窍之功(“功亦奋迅”)。
核心分歧:
尤在泾 陈修园 受金元四大家影响(化痰息风) 回归《内经》《伤寒》法度 多法分治(如泄邪分内外) 强调合力猛攻(如防风通圣散)
陈氏自辩:
“余既存其说,而又不能尽徇其意者,谅在泾有知,当亦许余为直友也。”
—— 表明其批判实为对学术真理的追求(“直友”即诤友)。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二·运气易知·治中风八法歌》
属性:口噤目张痰涎着,气塞手握难下药,闭症宜开主白矾(散),稀涎散亦得要略(一曰开关。)若见目合口又开,遗尿自汗脱症作,无论有邪与无邪,脱则宜固参附汤嚼二曰固脱。六经形证应汗条,加减续命(汤)法亦约。内有便溺阻隔之,三化(汤)攻下非克削,此旨专重泄大邪,内外峻攻两不错(三曰泄大邪。)若还大气不转旋,顺气匀气二散托(四曰转大气。)中风必见痰阵阵,清心(散)涤痰汤可进(五曰涤痰涎。)且风多从热化生,风火相煽无余烬,惟有前人竹沥汤,熄风妙在柔而润(六曰除风热。)风与痰气互相搏,神昏目绝一转瞬,通其窍隧苏合香丸,至宝丹之功亦奋迅(七曰通经隧。)又恐汤丸效太迟,急灸俞穴倍雄峻。阴阳二气不相维,此次阴阳顷刻顺(八曰灸俞穴。按∶尤在泾自定八法,余既存其说,而又不能尽绚其意者,谅在泾有知,当亦许余为直友也。一曰开关,尤氏以搐鼻探吐为开,而余则以华佗愈风散追以驷马而为开,祛风至宝丹彻其上下表里而为开也。二曰固脱,尤氏以参附汤加竹沥而为固,而余则以侯氏黑散遵《内经》填窍息风而为固也。三曰泄大邪,尤氏遵刘河间法以续命汤泄其外邪,以三化汤泄其内邪而为泄,而余则用防风通圣散一方,并力以两泄之也。四曰转大气,尤氏以八味顺气汤、匀气散以涤之,调之未必能转,而余则用生 一、二两,陈皮、人参、防风各三钱,助其大气,再加天门冬五钱,附子三钱,俾水火之气循环不息以为转也。五曰逐痰涎,尤氏以涤痰汤开壅塞而平水饮之逆行,余则以三因白散治横流,而为北门之坐镇也。六曰除风热,尤氏以竹沥汤滋液以除热,而余则以白虎汤、竹叶石膏汤、黄连阿胶汤直探阳明少阴之本源以除大热也。七曰通经隧,尤氏以苏合香丸,至宝丹集诸香之气以通神,而余则用风引汤炼五色之石以补天也。八曰灸俞穴,以中风卒倒,邪风暴加,真气反陷,表里之气不相通,则阴阳之气不相系,艾灸速于汤药,但尤氏之取穴太多,而余则取穴较少耳。
五、对现代中医的启示
急救思维:
闭证(祛风至宝丹开闭)→ 现代安宫牛黄丸前身;
脱证(侯氏黑散填窍)→ 契合“血脑屏障”保护理念。
用药胆识:
巴豆霜逐痰、矿物药重镇→ 提示急症当“有是证用是药”。
精简治疗:
反对冗杂取穴→ 现代提倡“少穴精灸”提升疗效。
陈氏八法歌是经方思维对时方体系的优化,其“表里双解、金石镇风、重补大气”之法,至今仍是中风急救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