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这段《附中风应灸俞穴》是陈修园对中风病灸疗的实操指南,融合了穴位定位、分层施灸及并发症治疗,体现了“急症灸为先”的学术思想。以下从灸法分层、操作要点、并发症治疗三方面解析:
一、分层施灸:按病位深浅选穴
病变层次 | 核心症状 | 主穴 | 配穴 | 操作要点 |
---|---|---|---|---|
中腑 | 手足不遂 | 百会(升阳通脑) | 曲池、肩髃、风市、足三里、绝骨 | 每穴灸7-14壮,艾炷如苍耳大 |
中脏 | 气寒涎潮、不语昏危 | 百会+大椎(通督醒神) | 风池、间使、足三里 | 急灸至苏醒,“下火立效” |
中脉 | 口眼歪斜 | 地仓+颊车(局部牵引) | 听会(通经气) | 交叉灸法: 向右歪灸左地仓,向左歪灸右地仓 |
卒厥危证 | 神昏肢冷 | 神阙(隔盐姜灸) | 丹田、气海(固脱回阳) | 灸百壮至五百壮,“姜焦则易” |
二、灸法操作五大核心要领
艾炷大小:
头面部:麦粒小炷(防灼伤)
四肢躯干:苍耳大炷(深透驱邪)
施灸顺序:
“自上而下”——先百会后四肢(防气逆上冲)灸量关键:
急救(如神阙):300-500壮,愈多愈效
纠偏(口歪):灸至“口眼正为度”
补泻手法:
隔盐姜灸神阙(温阳固脱)
直接灸肢体穴(透达驱邪)
禁忌警示:
勿“先灸下后灸上”(引邪上攻)
陈氏推崇:引《千金翼方》
“愈风之法,火灸特有奇妙,针石汤药皆所不及也”
——强调灸法在中风急救中的不可替代性。
三、中风并发症的针药并治
(一)语言障碍
证型 | 病机 | 方药 | 选穴 |
---|---|---|---|
失音(脏虚) | 脾虚:脉挟喉连舌本 | 资寿解语汤(羌活、防风、附子) | 廉泉、通里 |
心虚:别脉系舌本 | 黄连阿胶汤+竹沥 | 神门、心俞 | |
舌强謇涩 | 风痰闭窍 | 六君子汤+麦冬、竹沥、菖蒲、远志 | 金津、玉液点刺 |
不语(神昏) | 神窍闭塞 | 至宝丹/苏合香丸 | 水沟、十宣放血 |
不语(肾虚) | 气厥不达舌下 | 虚热→接命丹 虚寒→地黄饮子 | 涌泉、太溪 |
(二)口眼歪斜
内服方:《外台》独活饮(独活+竹沥+生地汁)
外治法:颊车、地仓温针(“灸患侧陷中”)
(三)偏风(半身不遂)
内治:调和阴阳→补阳还五汤
外治:药熨法(天麻+半夏+细辛蒸热熨患处,“汗出则愈”)
(四)历节风(关节剧痛)
分期 | 治法 | 验方 |
---|---|---|
急性期 | 散寒祛湿→五积散 | 威灵仙酒(威灵仙60g+桑白皮30g+黑豆半升+酒煎) |
慢性期 | 补气血→独活寄生汤 | 白头草(菊科)捣酒顿服(民间简方) |
热毒型 | 清络热→桂枝芍药知母汤 | 闽医“熛火风方”(犀角+羚羊角+大黄+升麻) |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二·运气易知·附中风应灸俞穴》
属性:灸风中腑手足不遂等症∶
百会一穴(在项中央,旋毛中陷,可容豆许。)
曲池一穴(在肘外辅屈曲骨中,以手拱胸取之,横纹头陷中是。 )
肩 二穴(在肩端两骨间,陷者宛宛中,举臂取之。 )
风市二穴(在膝外两筋间,平立舒下手着腿当中,指头尽处,陷者宛宛中。 )
足三里二穴(在膝眼下三寸, 外 两筋间。 )
绝骨二穴(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脉中。 )
灸风中脏,气寒涎潮,不语昏危者,下火立效∶
百会一穴。
大椎一穴(一名百劳,在项后第一椎上陷中。 )
风池二穴(在颞 后,发际陷中。 )
曲池二穴。
间使二穴(在掌后三寸,两筋间陷中。)
足三里二穴。
灸风中脉,口眼歪斜∶
听会二穴(在耳后陷中,张口得之,动脉应手。 )
颊车二穴(在耳下入八分。)
地仓二穴(在侠口旁吻四分近下,有脉微动者是。 )
凡向右者,为左边脉中风而缓也,宜灸左 向中二七壮; 向左者,为右边脉中风而缓也,宜灸右 陷中二七壮。艾炷大如麦粒,频频灸之,以取尽风气口眼正为度。
灸中风卒厥,危急等证∶(神阙)用净盐炒干,纳脐中令满,上加浓姜一片盖之,灸百壮至五百壮,愈多愈妙。姜焦则易之。
灸丹田(脐下三寸,)气海(脐下一寸五分。)二穴俱连命门,为生气之海,经脉之本,灸之皆有大效。
凡灸法,炷如苍耳大,必须大实,其艾又须大热,初得风之时,当根据此次第灸之,火下即愈。《千金翼》云∶“愈风之法,火灸特有奇妙,针石汤药皆所不及也。” 灸法,头面上炷艾宜小不宜大,手足上乃可粗也。又须自上而下,不可先灸下,后灸上。若失音者,语言如故,而声音如不出,脏气虚也。虚在脾,用资寿解语汤。以脾之脉,挟喉连舌本也。虚在心,用黄连阿胶汤,以心之别脉,系舌本也。六君子汤倍加麦门冬,入竹沥,再加丹参、远志、石菖蒲之类,兼补诸脏。
舌强不能语,虽语而謇涩不清,风痰之塞闭也。不语者,绝无言语,有神昏而致者,有肾虚气厥不至舌下者,虚热用接命丹,虚寒用地黄饮子。
口眼歪斜,为足阳明之脉循颊车,手太阳之脉循颈上颊,二经受风,牵引不正,以《外台》独活、竹沥、地黄汁饮之。
偏风,半身不遂是也。和利阴阳,疏瀹经络,治内伤之道也。大药攻邪,针熨取汗,治外感之道也。熨法用天麻、半夏、细辛各二两,绢袋二个,盛药蒸热,熨患处,汗出则愈。
历节痛风,下有专条,用黑豆炒用半升,威灵仙二两,桑白皮一两,用醉酒一升半,煎八合顿服之。又用白头草一握,捣,以醇酒投之顿服。
风缓即瘫痪,近日以左瘫右痪分之,非是。盖脾主肌肉四肢,胃为水谷之海,所以流布水谷之气,周养一身。今风邪袭脾胃之虚,而四肢安得不为之缓废乎?又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伤,而手足亦为缓弱。
风瘙痒者,表虚卫弱,风邪乘之而变热,热即瘙痒,搔之则成疮也。宜用洗方,紫背浮萍半碗, 草一握,蛇床子、防风各五钱,苍耳子一两,煎汤洗数次即愈。
历节风,一身之关节疼痛也。新病宜五积散以散邪,久痛宜补养气血以胜邪,与中血脉之治同。
《内经》无此病名,仲景《金匮》有之,其桂枝、芍药、知母、生姜汤尤效。闽医名“ 燎火风”,用犀角、羚羊角、独活、牛蒡根、元参、栀子、大黄、升麻之类。
四、陈修园灸法特色与临床启示
急救优先:
中脏昏危先灸百会、大椎(现代研究:改善脑血氧)
脱证急灸神阙(隔盐姜灸升压固脱)
精简取穴:
反对“取穴太多”,每证主穴≤3个(如中脉仅取地仓、颊车)
交叉纠偏:
口歪灸健侧(“左病灸右”)——契合现代神经促通技术
针药熨互补:
药熨治偏枯(天麻透皮息风)、熏洗治风痒(浮萍+蛇床子)
现代应用:
百会灸:用于脑梗死后认知障碍
神阙灸:抢救休克优于单纯药物
地仓颊车:周围性面瘫必选穴
此篇堪称清代中风灸疗教科书,其分层施灸、急症重灸、精简取穴原则,至今指导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