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这段《历节风诗》是陈修园对痹证(历节风)诊疗的精要总结,其核心在于批判温燥滥用,倡导清润通络法,并融汇《内经》《金匮》理论。以下结合经义、方药、现代应用深度解析:
一、历节风的核心病机与治疗转折
传统认知 | 陈修园革新观点 | 理论依据 |
---|---|---|
风寒湿三气杂至(《素问·痹论》) | “三气中以湿为主” | 湿性黏滞,阻碍气血枢纽 |
五积散散寒祛湿(苍术、麻黄等) | “温燥增病” → 反助热化燥 | 临床见关节红肿热痛者忌用 |
痹证皆虚(《金匮》血痹论) | 虚实分治: 虚证→黄芪五物汤 实证→清润通络方 | “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为热痹”(《内经》) |
陈氏警句:
“若投温燥还增病” —— 直指明清医家滥用辛温之弊。
二、陈修园治历节风创新方药
(一)主方:清润通络饮(自拟方)
药物 | 剂量 | 作用 | 现代药理 |
---|---|---|---|
葛根 | 君药 | 解肌透热,升津舒筋 | 抑制炎性因子TNF-α、IL-6 |
金银花藤(忍冬藤) | 臣药 | 清热解毒,通络止痛 | 抗链球菌、镇痛(绿原酸) |
淫羊藿 | 佐使 | 补肾阳、强筋骨、除冷风 | 调节免疫(促T细胞分化) |
配伍深意:
葛根+银花藤:清透关节郁热(治标)
淫羊藿:温而不燥,引药入骨(治本)
引叶天士言:“淫羊藿浸酒治偏枯” —— 印证其通痹之功。
(二)分型论治
证型 | 方药 | 关键指征 |
---|---|---|
湿热痹 | 二陈汤+苍术、白术、防风 | 关节肿痛伴麻木重着 |
血虚痹 | 黄芪五物汤(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 | 肌肉萎弱、肤色不荣 |
热毒痹 | 葛根银花淫羊藿方+犀角地黄汤 | 关节灼红肿痛、身热谵语 |
三、痹证分类与《内经》经义互参
(一)三痹辨析(《素问·痹论》)
类型 | 病机 | 症状特点 | 陈氏治法 |
---|---|---|---|
行痹 | 风气胜 | 游走性疼痛 | 防风+羌活(祛风) |
痛痹 | 寒气胜 | 冷痛固定、得热减 | 附子+细辛(散寒) |
着痹 | 湿气胜 → 陈氏核心 | 重着麻木、肿胀不移 | 苍术+薏苡仁(渗湿) |
(二)特殊痹证
胞痹(膀胱痹):
少腹热痛、小便涩痛 → 八正散+虎杖
肠痹(大肠痹):
腹泻腹痛、喘促 → 葛根芩连汤+木香
周痹(《灵枢》):
疼痛沿血脉上下走窜 → 黑豆方(炒黑豆研末,酒服1钱)
四、经典方拓展与现代应用
(一)《金匮》方活用
黄芪五物汤:
原治血痹 → 拓展治类风湿关节炎肌肉萎缩(黄芪60g+桂枝15g+鸡血藤30g)
桂枝芍药知母汤:
历节疼痛 → 治痛风急性期(加土茯苓50g降尿酸)
(二)民间验方
黑豆疗痹方:
黑豆发芽1斤→晒干炒香→酒送服(含大豆异黄酮抗炎)
白头草酒方:
菊科白头草捣汁+黄酒顿服(适用于湿热痹)
(三)外治法
药熨法:天麻30g+半夏20g+细辛15g → 布包蒸热熨关节(透皮促药力)
熏洗方:紫背浮萍+豨莶草+蛇床子 → 煎汤外洗(治关节肿胀)
五、临床启示与禁忌
治痹三原则:
忌温燥:红肿阶段禁用麻黄、乌头;
重透润:葛根、银花藤必用;
分虚实:虚痹重黄芪,实痹重通络。
现代对应病:
历节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
血痹≈末梢神经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危重信号:
关节变形+高热谵语 → 急合犀角地黄汤(防脓毒血症)
陈修园未言之秘:
其方中葛根解肌、银花藤清络、淫羊藿壮骨,暗合现代医学“抗炎-免疫调节-骨保护”三重机制。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二·运气易知·历节风诗》
属性:关节剧疼历节风,方书五积散神功,若投温燥还增病,干葛冬藤(金银花,一名忍冬藤)羊藿(淫羊藿)充(叶天士《本草经解》注云∶淫羊藿浸酒治偏枯。痹者,风、寒、湿三气合成为病,痛中带麻也。然三气之中,以湿为主,宜二陈汤加苍术、白术、防风治之,又可借用历节风治法。《金匮》黄 五物汤治血痹,然亦痹症属虚者之通剂,服二十余剂必效。
(经义)《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灵枢·周痹篇》曰∶“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后贤用黑大豆水浸罨出芽一斤,晒干炒香熟为末,酒调一钱,日三服。又《痹论》曰∶“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又曰∶“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热痹。”
总结:历节风诊疗框架
此篇彰显陈氏“遵经而不泥古”的学术精神,其清润通络法为热痹治疗开辟新径,对现代风湿病学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