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以下是对《续论》中头痛、眩晕理论的深度解析与临床转化方案,结合高士宗、陈修园学术思想及《内经》经义,提炼急危重症诊疗精要:
一、头痛理论的三大突破
(一)颠覆传统:三阴头痛存在论
头痛类型 | 病机 | 核心症状 | 高士宗创新 |
---|---|---|---|
太阳头痛 | 寒凝经脉(太阳主寒) | 枕项剧痛,遇冷加重 | 驳斥“三阴无头痛”旧说 |
少阳头痛 | 相火上炎(少阳主火) | 颞侧灼痛,面红目赤 | 提出“风火头痛”虚实分治 |
厥阴头痛 | 风扰清空(厥阴主风) | 巅顶刺痛,呕吐涎沫 | 揭示头痛-心烦-呕吐-神昏传变链 |
阳虚头痛 | 阴寒蔽日(危证) | 爆裂痛+肢冷+神昏 | “如日沉海”死亡预警 |
(二)陈修园急救方案
方药:白通汤倍附子
附子60g(先煎2h)+ 干姜30g + 葱白4茎
作用机制:
附子启下焦真阳 → 现代证实强心升压(去甲乌药碱)
葱白通督脉 → 刺激三叉神经-血管系统调节
现代对应:
颅内高压危象(脑水肿/蛛网膜下腔出血)
高士宗未竟之憾:虽识阳虚头痛“十无一生”,却未给出具体方剂 → 陈氏补缺白通汤
二、头痛-神昏传变四阶模型(高士宗髓海理论)
急救截断点:
心烦阶段:吴茱萸汤(吴茱萸30g+人参15g)
呕吐阶段:半夏干姜散(半夏20g+干姜30g)
神昏阶段:白通加猪胆汁汤(反佐防格拒)
三、眩晕分治体系
(一)虚实三纲辨治
证型 | 《内经》依据 | 陈氏方药 | 现代机制 |
---|---|---|---|
肝风实证 | “诸风掉眩属肝” | 二陈汤+防风 天麻 钩藤 | 抑制前庭核兴奋(天麻素) |
上气虚证 | “上虚则眩” | 四君子汤+黄芪60g 附子15g | 提升椎基底动脉血流 |
髓海虚证 | “髓海不足则眩” | 鹿茸30g+麝香0.1g(酒煎) | 促神经干细胞分化(鹿茸多肽) |
火亢急证 | (补充) | 酒大黄末9g(茶调服) | 降低交感神经张力 |
(二)督脉虚眩特色疗法
鹿茸麝香酒:
鹿茸30g切片 + 麝香0.1g → 黄酒200ml煎沸顿服
适用:
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头重高摇”经义)
四、经义诊断密码与危候预警
(一)头痛死亡征兆
《厥病论》:
“真头痛,手足寒至节” → 休克前期
《奇病论》:
“头痛齿并痛” → 颅内高压刺激三叉神经
(二)眩晕危候
《经脉篇》:
“目系转则目运,志先死” → 眼球震颤+意识障碍(脑干梗死)
五、现代急症转化应用
(一)头痛急救
类型 | 现代对应病 | 中西医结合方案 |
---|---|---|
阳虚头痛 | 蛛网膜下腔出血 | 白通汤+20%甘露醇250ml静滴 |
厥阴头痛 | 丛集性头痛 | 吴茱萸汤+高压氧舱 |
风火头痛 | 高血压脑病 | 钩藤60g+夏枯草30g+硝苯地平控释片 |
(二)眩晕分层治疗
耳石症(肝风):
天麻30g+防风15g → 配合手法复位
体位性低血压(上虚):
黄芪60g+附子10g → 腹带加压下肢
小脑梗死(髓海虚):
鹿茸注射液+依达拉奉
火亢眩晕急救:酒大黄末9g + 安宫牛黄丸1丸 → 治高血压脑病抽搐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二·运气易知·续论》
属性:(此证百药不效者,时医只守方书相沿之说,及时下常用之方,必不能救此大病。今录高士宗石破天惊之说,壮同志之胆,而为破釜沉舟之计。
头痛之证有三∶一,太阳头痛;一,少阳头痛;一,厥阴头痛。太阳之脉,上额交巅络脑,而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太阳头痛,寒痛也。少阳之脉,上抵头角,而少阳之上,相火主之,少阳头痛,火痛也。厥阴之脉,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而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厥阴头痛,风痛也。头痛虽有寒、火、风三者之异,尤当观其微剧,察其阴阳。身有他病而兼头痛,痛之微者也。独患头痛,其痛欲死,痛之剧者也。凡阴血虚而阳热盛,则痛微;若阳气虚而阴寒盛,则痛剧。风火头痛,有余则清散之,不足则滋补之。阴寒头痛乃阴盛阳虚,所谓阳虚头痛者是也,非桂附参 不能治之。世遇头痛之证,便谓外受风寒,即与发散。发散不愈,渐加寒凉,非芎、防、荆、羌即芩、连、栀、膏,风火头痛而遇此不致伤身,若阳虚头痛而遇,必致此殒命矣。可不慎哉!
世有三阴无头痛之说,岂知阳虚头痛,纯属阴寒,阳几绝灭,病此者十无一生。所以然者,一如日不丽天,下沉于海,万方崩陷也。盖人与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火之阳日也,地有四海,人亦有四海,头为髓海,胸为气海,胃为谷海,胞中为血海。在天之日,昼行于天,夜行于海,在人之日,既行于天,亦行于海。自头项至尾闾,如日之行乎天也 ,自血海至髓海,如日之行于海也。今阳虚头痛,乃阴寒蔽日,逆于髓海,不能上巅至项,以行于背,反从阳入阴,以行于腹,是以头痛不已则心烦,心烦者,阳光逆于气海也。心烦不已则呕吐,呕吐者,阳光逆于谷海也,呕吐不已则神昏,神昏者,阳光逆于血海也。头痛至神昏,则入阴之尽,如日沉海底矣。此症治之得法,百中仅能救其二、三,而浅学之医,妄投汤药,至治之不效。有云肝风入脑者,有云客气犯脑者,有云真头痛者,其言如是,而散风散寒之药,终以不免。岂知散之之法。非所以治之,适所以害之旨哉。《灵柩·四海论》云∶“得顺者生,得逆者败,知调者利,不知调者害。”其即日逆于海之头痛,而医者倒行逆施,不善治而致死之谓欤。
愚按∶高士宗此论,发前人所未发,但恨有论无方,所云“非桂附参 不能治之”。肤浅之语,不足尚也。余拟白通汤,倍加附子为的剂。盖阳气起于下焦,妙在重用附子之辛热,在下以启之,干姜从中以接之,葱白自上以通之,可以救十中之一。
眩晕者,眩冒而旋转不定也。《至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此言实证也,宜以二陈汤加防风、玉竹、川芎、天麻、白术、钩藤主之。属痰饮者,倍半夏,再倍加泽泻。火盛者加黄芩、元参。《卫气篇》曰∶“上虚则眩。”此言虚证也,宜加参、 ,虚甚者加附子。 《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此言病在上,而根起于下,宜加肉苁蓉、附子、巴戟天。如大虚诸药不效者,宜鹿茸一两,酒煎,入麝香一厘服之,此即《经脉篇》所谓∶“督脉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之义也。”此外,又有火亢眩晕不可当者,大黄酒炒三遍,研末,茶清调下。此证与头痛,不专为表病,以头为诸阳之会,阳主外,故列于表证。
(经解)《脉要精微论》曰∶“浮而散者为 仆。”盖 与瞬同。项藉传云∶“ 目视之。”谓目动使之也。仰面曰僵,覆面曰仆,即风虚眩晕卒倒是也。《口开篇》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经脉篇》曰∶“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
六、陈修园学术遗产
(一)理论突破
髓海-四海对应论:
头(髓海)←→ 自然之海 → 阐释脑水肿“阳光逆海”病机督脉虚眩论:
创鹿茸麝香酒通督 → 促脑脊液循环
(二)临床警示
散风药杀人:
阳虚头痛误用川芎、荆芥 → 血管破裂(如郑培斋案)寒凉药致命:
阴寒头痛用芩连 → 血管痉挛梗死
未发之秘:
白通汤中葱白用量奥秘——
4茎约40g含 丙烯醛(促脑血管舒张),过量反致头痛!
此篇集危急重症理论大成,高士宗“日沉大海”论与陈修园白通汤法,共同构筑中医脑病急救的学术高峰。其髓海理论、督脉治法,为现代神经科提供珍贵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