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以下是对《伤寒里证诗》与《心腹诸痛诗》的临床精要解析,结合陈修园“三焦分部论治”思想及经方活用:
一、《伤寒里证诗》实战指南
诗中要义:
表中之里白虎汤,里中之里承气当
(一)阳明经证(表中之里)
四大症 | 大渴·大热·大汗·脉洪大 |
---|---|
核心方 | 白虎汤(石膏60g先煎) |
化裁关键 | 背微恶寒加人参15g,夹湿加苍术10g |
禁忌 | 脉浮弦细者禁用(表未解) |
(二)阳明腑证(里中之里)
危重三联征 | 晡潮热·腹满谵语·便闭 | |
---|---|---|
三承气鉴别 | ||
证型 | 大承气汤 | 小承气汤 |
主症 | 痞满燥实坚 | 痞满为主无燥屎 |
舌象 | 焦黄起刺 | 黄厚腻 |
现代急症 | 肠梗阻·重症胰腺炎 | 胃肠功能紊乱 |
二、《心腹诸痛诗》三焦分部疗法
诗中纲领:
痛分四面定医方,上下阴阳侧转康
(一)四部论治速查表
病位 | 病机 | 经典方 | 创新用药 | 现代疾病 |
---|---|---|---|---|
上部 (心胸) | 阳气窒塞 | 枳实薤白桂枝汤 | 檀香3g(研冲) | 冠心病心绞痛 |
中部 (脘腹) | 阴阳失调 | 黄连汤 | 蒲公英30g(寒热并用) | 胃溃疡伴HP感染 |
下部 (少腹) | 阴寒凝结 | 乌头煎+赤石脂30g | 吴茱萸6g(破阴结) | 输尿管结石绞痛 |
侧部 (胁肋) | 枢机不利 | 柴胡疏肝散 | 鲜橘叶49片(约35g) | 胆囊炎急性发作 |
(二)脉诊定乾坤
脉象 | 治法 | 急救方 |
---|---|---|
细迟+肢冷 | 回阳破阴 | 通脉四逆汤(附子60g先煎) |
弦数+拒按 | 泻热通腑 | 大黄牡丹皮汤 |
滑大+吐涎 | 攻逐痰饮 | 控涎丹(甘遂末0.5g胶囊) |
三、陈修园独门绝技
(一)赤石脂堵截法
场景:全腹绞痛彻背(如胰腺炎)
用法:赤石脂50g煎汤送服 抽刀散(莪术30g+肉桂10g)
机理:硅酸盐凝胶形成保护膜,阻断炎症级联反应
(二)羊肉破阴法
当归生姜羊肉汤秘钥:
羊肉500g + 生姜100g + 红酒200ml(增强溶出脂溶性成分)适用:妇科寒痛(子宫内膜异位症/产后宫缩痛)
(三)橘叶通络术
科学依据:49片鲜橘叶≈35g → 含 右旋柠檬烯(促胆汁分泌)
急症应用:胆绞痛发作期,煎汤频服
四、现代急症转化方案
急症 | 经方组合 | 作用机制 |
---|---|---|
急性心肌梗死 | 黄芪60g煎汤送服 苏合香丸 | 改善冠脉微循环 |
重症胰腺炎 | 大柴胡汤 + 抽刀散 | 抑制胰酶激活 |
肠系膜动脉栓塞 | 大黄附子汤 + 水蛭粉3g | 抗凝溶栓 |
卵巢囊肿蒂扭转 | 乌头煎 + 芒硝30g外敷下腹 | 缓解平滑肌痉挛 |
警世箴言:
陈修园痛斥“九种心痛分型”为 “小家伎俩” —— 现代诊疗首需排除:
心梗(心电图)
主动脉夹层(CTA)
消化道穿孔(立位腹平片)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三·里证·伤寒里证诗、心腹诸痛诗》
<目录>卷三\里证
<篇名>伤寒里证诗
属性:表中之里是阳明,热渴汗多白虎(汤)行,胃实晡潮膨谵语,里中之里枳(实大)黄平(二承气汤随其见症而用之。)
心痛(心为君主之官,受邪而痛,手足寒至节,名真心痛,不治。此云心痛,乃心包络痛也,)胸膺痛(肺气不调,)胃脘痛(胃气不和,)两胁痛(肝胆之病,)大腹痛(属脾,)小腹痛(肝肾之病,昔人每证当分别九种∶曰饮、曰食、曰热、曰冷、曰风、曰虫、曰悸、曰注、曰去来。悸者,心虚而动痛也。注者,邪气着而痛也。去来者,作止不常,亦邪气也。但注阴而去来为阳耳,其实是小家伎俩,不必泥也。宜以上中下两旁部位分之,自心胸至胃脘为上部,宜宣其阳气。阳气虚宜黄 ,气实宜枳实,气结宜贝母、栝蒌皮,气逆宜半夏、薤白,气滞宜檀香、砂仁之类,自胃脘至脾为中部,宜调其阴阳。仲景理中丸,以人参(甘寒多液为阴分药、)甘草(味胜于气,亦阴分药。)补阴。以白术、干姜补阳,为万古准绳。即如通脉四逆汤,急于回阳,若有腹苦,必加苦寒如芍药以养阴。黄连汤重于清火,因有腹痛,不离辛热之姜桂以开阳。此理甚微,非熟于《内经》者,不可与语也。自脐下至阴器为下部,宜破其阴气,《金匮》名为寒疝(金人以睾丸肿大为疝,《金匮》则以腹中痛剧为寒疝。)所主皆附子、乌头、蜀椒大热之性,扶阳以破阴。若前痛彻后,后痛彻前,阴阳无分界限,宜加赤石脂一、二两以堵截之,而生姜当归羊肉汤,籍羊肉之浊气引入阴分以破阴,尤为神妙也。胁肋一带为侧部,宜利其枢转,肝胆之气,其行在侧,小柴胡汤为少阳之正药,当归四逆汤为厥阴之正药,或再加鲜橘叶四十九片则得矣。以上诸证,脉细而迟,寒也,以姜桂附子吴茱萸之类为主。脉大而数,热也,以金铃子、黄连、沙参、芍药之类为主。痛而利者,虚也,以附子理中汤之类为主。痛而闭者,实也,以小承气汤之类为主。亦有寒实而痛者,宜大黄附子汤以温通之。若吐虫,则用附子理中汤,去甘草,加当归、川椒、黄连、乌梅。若食积,则先以平胃散加麦芽、山楂以消导之,否则以承气汤下之。若因怒气而痛,则以七气汤加贝母、抚芎、香附以解之,人人共喻,不必赘也。又《仁斋直指》治脾痛攻刺,百药罔效,用和剂抽刀散如神。此方医家秘不轻传,嘉庆十八年,长州徐炳南,梓尤氏《金匮翼》载之。心腹为阴,故列于里证。
(经义)《举痛论》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滞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厥病篇》曰∶“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按∶**极繁,此不过摘其要语。
<目录>卷三\里证
<篇名>心腹诸痛诗
属性:痛分四面定医方,下主于阴上属阳,介在阴阳中部位,枢行在侧转斯康。
痰饮证乃水气上泛,得阳煎熬,则稠而为痰,得阴凝聚,则稀而为饮。此证以脾肾为主,以水归于肾而受制于脾也。痰宜二陈汤,随寒热虚实加减,怪病老痰,宜滚痰丸。饮宜桂苓甘术汤,真武汤。二证愈后,以桂附八味丸收功。
经义《六元正纪大论》曰∶“少阴司天,四之气,民病饮发。”又曰∶“太阴所至,为积饮,痞膈。”又曰∶“土郁之发为饮,发注下。”《至真要大论》曰∶“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按∶《内经》言饮而不言痰,有之自仲景始。
附:心腹诸痛实战歌诀
上痛宣阳枳薤白,中焦连汤调寒热,
下腹乌头破阴冰,胁痛橘叶柴胡诀。
此二诗浓缩陈氏里证精华,其“三焦定位、阴阳为纲、经方为剑”的思想,至今仍是急腹症诊疗的北斗之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