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医学实在易·卷三·里证》中关于不寐(失眠)的辨治,浓缩于一首精炼的《不寐诗》。此诗以《内经》理论为基础,结合药物特性与经典方剂,提出“引阳归阴”的核心治法:
不寐诗解析
原文:
不寐《内经》论最详,肝魂招纳(酸)枣仁汤,紫苏百合归阴分,龙牡茯神佐使良。
一、核心病机与治法
理论根基
源自《内经》“卫气不得入于阴,则阳气盛,不得入于阴,故目不瞑”,强调阴阳失交、阳不入阴为不寐根本。
核心治法
引阳归阴:通过药物特性引导浮越之阳气回归阴分,恢复阴阳平衡。
二、分型用药解析
药物/方剂 | 作用机理 | 适用证型 |
---|---|---|
酸枣仁汤 | 养肝血、敛肝魂、安心神 | 肝血不足,虚烦不寐(主症:失眠伴心悸、盗汗) |
紫苏 | 叶朝挺暮垂,引阳气下潜归阴 | 阳气浮越于上,夜卧不安 |
百合 | 花朝开暮合,敛降气机,清心润肺 | 心肺阴虚,虚热扰神(伴口干、恍惚) |
龙骨、牡蛎 | 重镇潜阳,收敛浮越之气 | 阳亢神浮,惊悸多梦 |
茯神 | 宁心安神,健脾利湿 | 心脾两虚,神不守舍(佐使之用) |
三、经典方剂与配伍
酸枣仁汤(《金匮要略》)
组成:酸枣仁、茯苓、知母、川芎、甘草。
方义:酸枣仁养血安神为君;茯苓、茯神宁心为臣;知母清虚热;川芎调肝血。
紫苏+百合
取象比类(《侣山堂类辨》):
紫苏叶“朝挺暮垂”,仿日落阳气沉降之性;
百合花“朝开暮合”,应昼夜阴阳交替之律。
功效:引上焦浮阳归入阴分,尤适昼夜节律紊乱之失眠。
龙牡茯神(佐使药)
龙骨、牡蛎:镇惊安神,固摄元气(《伤寒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法);
茯神:专入心经,增宁神之效(区别于茯苓的健脾利湿)。
四、临床扩展应用
证型 | 推荐配伍 |
---|---|
心肾不交 | 酸枣仁汤 + 黄连、肉桂(交泰丸) |
痰热扰心 | 温胆汤 + 紫苏、百合(清热化痰,引阳归阴) |
心脾两虚 | 归脾汤 + 龙骨、牡蛎(补益心脾,镇心安神) |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三·里证·不寐诗》
<目录>卷三\里证
<篇名>不寐诗
属性:不寐《内经》论最详,肝魂招纳(酸)枣仁汤,紫苏百合归阴分(《侣山堂类辨》云∶“余植百合,其花朝开暮合,紫苏之叶,朝挺暮垂,俱能引阳气而归阴分”,)龙牡茯神佐使良。
五、要点总结
病机本质:阳不入阴(卫气行于阳,不得入阴)。
核心策略:
养肝血(酸枣仁汤治本);
引阳归阴(紫苏、百合取象药性);
镇潜安神(龙牡茯神固标)。
特色思想:
取象比类:以植物昼夜开合特性,类比人体阳气沉降规律,体现“天人相应”观。
按:陈修园此诗将《内经》理论与药物特性深度融合,以简驭繁,为虚证失眠(尤以肝血不足、阳气浮越为主)提供了经典范式。然临床若见痰火、食滞等实证,需合清热化痰、消导和胃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