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医学实在易·卷三·里证》中关于不能食(食欲不振)的辨治,以《不能食诗》提纲挈领,分虚冷、虚热两大证型,结合三焦病位与肾胃关系,形成系统治法:
不能食诗解析
原文:
不食胃虚冷热分,二神思食效超群(治虚冷),凝神散并资生(丸)妙(治虚热),议到下焦勇冠军(二神丸治火虚,六味汤治水虚)。
一、核心病机与分类
证型 | 病机特点 | 临床表现 |
---|---|---|
虚冷不能食 | 中焦脾胃阳虚/下焦命门火衰 | 面黄白、怕冷、食不消化、便溏、倦怠 |
虚热不能食 | 胃阴不足或阴虚内热 | 面黄带赤、恶热、胸膈饱闷、吐酸、便秘 |
二、分型论治与方药
虚冷不能食
病在上中焦(脾胃阳虚):
消食丸(《兰室秘藏》)
组成:神曲、麦芽、陈皮、砂仁等。
功效:温中化滞,健脾消食。
病在下焦(命门火衰):
二神丸(《本事方》)
组成:补骨脂、肉豆蔻。
功效:温补肾阳,火旺土生。
虚热不能食
病在上中焦(胃阴虚兼热):
资生丸(《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黄连、薏苡仁等。
功效:健脾清胃,滋阴化滞。
凝神散(《世医得效方》)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山药、扁豆等。
功效:益气养阴,清热和胃。
病在下焦(肾阴不足):
六味地黄汤+当归、白芍
方义:滋肾水以润胃阴(高鼓峰“肾为胃关”论)。
三、特殊证治与创新
大肠干枯型不能食(顾西畴法)
病机:血燥肠枯,黑粪积滞胃底,气机壅塞。
治法:润肠通腑,养血开胃。
方药:
熟地15g 当归9g 麻仁9g
便秘甚者,加大黄3-6g(助血药通腑)
白芍6g 桃仁6g(润肠基础方)原理:大肠通畅则胃气自降,食欲恢复。
谷劳病(饥饱失常致气滞湿困)
主症:怠惰嗜卧、肢体烦重、腹满善饥却不欲食。
治法:消积化滞,温中行气。
方药:
《金匮翼》沉香汤(行气化湿)
《肘后方》谷劳方:
大麦芽30g(炒) 川椒3g(炒) 干姜10g
研末,每服3g,日三次。
方义:麦芽消积、川椒温中、干姜散寒,共解谷气壅滞。
四、经典理论支撑
肾为胃之关(高鼓峰)
肾阳(命门火)温煦中土 → 胃纳正常;
肾阴滋养胃津 → 胃阴足则思食。
三焦定位治则:
病位 虚冷 虚热 上中焦 消食丸(温中) 资生丸/凝神散(养阴清热) 下焦 二神丸(温肾阳) 六味汤(滋肾阴)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三·里证·不能食诗》
<目录>卷三\里证
<篇名>不能食诗
属性:不食胃虚冷热分,二神思食效超群(二方治寒冷。)凝神散并资生(丸)妙(二方治虚热,以上皆病在上,中二焦之方也,)议到下焦勇冠军(二神丸治肾中之火虚,六味汤治肾中之水虚。
不能食者,胃中元气虚也。然有虚冷虚热之异。虚冷者,面黄白,身常怕寒,所食不能克化,懒不欲食,大便溏秘无常,病在上、中二焦,宜用消食丸。若病在下焦,命门乏火化之职,宜用《本事》二神丸。虚热者,面黄中带赤,身常恶热,胸膈饱闷,不欲食,间或吐酸,小便短,大便不通,病在上、下二焦,轻者用资生丸,重者用凝神散。若病在下焦,高鼓峰谓∶“肾乃胃之关,关门不利,升降息矣。”关门,即气交之中,天之枢也。关故肾旺则胃阴足,胃阴足则思食,当急以六味加归芍养之。若血燥大肠干枯,有黑粪叠积胃底,则当以熟地五钱,当归、麻仁各三钱,白芍、桃仁各二钱,微微润之。视其形体如常,气血尚足,可加大黄三钱助血药,大肠一顺利,胃自开矣。江苏顾西畴最得意之秘法,其徒徐炳南刻《金匮翼》,谓为尤在泾所着,余未敢信。然此法余用少年亦之多效,似不必爱古而薄今也。又此证有谷劳一证,其人怠惰好卧,肢体烦重,腹满善饥而不能食,食已则发,谷气不行使然也。《金匮翼》用沉香汤。《肘后》云∶饥食便卧得“谷劳”病,令人四肢烦重,默默欲卧食毕辄甚,用大麦芽一升,川椒一两,并炒干姜三两,捣末,每服方寸匕,日三服。
五、临床要点总结
证型 | 关键指征 | 核心方药 |
---|---|---|
脾胃虚冷 | 怕冷、便溏、舌淡 | 消食丸 → 二神丸(重症) |
胃阴虚热 | 烦热、便秘、舌红少津 | 资生丸 → 六味汤+归芍(重症) |
肠枯腑滞 | 便秘、腹满、拒食 | 顾氏润肠方(熟地+桃仁+大黄) |
谷劳气滞 | 饥不欲食、肢体重着 | 大麦芽+川椒+干姜 |
按:陈修园立足《内经》“胃虚不纳”之旨,融汇高鼓峰肾胃相关论、顾西畴润肠开胃法,构建了虚实分治、三焦定位的完整体系。尤其“议到下焦勇冠军”一句,强调肾在食欲调节中的核心作用,至今指导临床从肾论治顽固性食欲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