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03 10:34
《医学实在易·卷三·里证·食亦诗》
11
康华中医
《医学实在易·卷三·里证》中关于食亦病的辨治,以《食亦诗》提纲挈领,揭示其核心病机“胃热灼阴”及经典方药甘露饮的妙用:
《食亦诗》解析
原文:
食亦皆因胃热乘,虽能纳谷瘦难胜,慈云若骨垂甘露,荣卫氲氤气上腾。
一、病机与症状
关键词 | 解析 |
---|---|
胃热乘 | 核心病机:胃热炽盛,灼伤阴津,或大肠/胆热移胃(《内经》“大肠移热于胃”“胃移热于胆”) |
纳谷瘦难胜 | 主症:多食易饥,却形体消瘦(谷气不化精微,反被热邪消灼) |
荣卫不充 | 气血生化无源,肌肤失养(“荣卫氲氤”反喻病理状态) |
二、治法与方药
经典方剂:甘露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生地黄、熟地黄(滋肾阴)
天冬、麦冬(润肺胃)
石斛(养胃阴)
黄芩、茵陈(清肝胆热)
枳壳、枇杷叶(降气和中)
甘草(调和诸药)方义:
“慈云若骨”:喻方中生熟地、二冬如甘霖滋养枯骨(阴亏);
“垂甘露”:指全方清热生津,如降救阴甘露;
“荣卫氲氤”:阴复热清,气血生化如氤氲之气升腾。
病传变与加减:
大肠热移胃:加黄连、升麻(清阳明腑热);
胆热乘胃:加青蒿、竹茹(清泄少阳)。
三、经典理论溯源
《内经》论食亦:
“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谓之食亦。”
“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病机本质:热邪消谷(胃热则杀谷,胆热助其势),精微不布。
陈修园点睛:
以“慈云甘露”喻甘露饮救阴之功,强调胃热灼阴为病本。
四、临床要点
证候特点 | 治法 | 方药加减 |
---|---|---|
多食消瘦+口干便秘 | 清胃养阴 | 甘露饮(原方) |
胁痛口苦+急躁 | 清胆和胃 | 甘露饮 + 青蒿、郁金 |
舌红少苔脉细数 | 滋水制火 | 甘露饮 + 玄参、知母 |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三·里证·食亦诗》
<目录>卷三\里证
<篇名>食亦诗
属性:食亦皆因胃热乘,虽能纳谷瘦难胜,慈云若骨垂甘露,荣卫氲氤气上腾。
食亦者,饮食不为肌肤,言虽食亦若饥也。《内经》云∶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谓之食亦。夫胃为水谷之海,所以化气味而为荣卫者也。若乃胃受热邪,消灼谷气,不能变化精血,故善食而瘦也。又胃移热于胆,亦名食亦,以胆为阳木,热气乘之,则烁土而消谷,宜甘露饮主之。
五、与相似病鉴别
病名 | 关键鉴别点 | 治法差异 |
---|---|---|
消渴 | 多饮多尿为主,血糖异常 | 清热生津+补肾固涩(如六味丸) |
中消 | 仅多食易饥,无消瘦或尿甜 | 清胃火为主(白虎加人参汤) |
食亦 | 多食+显著消瘦,无饮尿异常 | 清胃胆热+救阴(甘露饮) |
按:陈修园此诗以“胃热乘”三字直指病机,以“慈云甘露”妙喻方效,融《内经》经义与临床实效于一体。食亦病现代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早期等,甘露饮之清养并施仍具指导价值。
#医学实在易#
中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