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医学实在易·卷三·里证》中的《黄疸诗》以八句诗精炼概括了黄疸的病因、分型与治法,结合原文注解,系统解析如下:
《黄疸诗》解析
原文:
黄疸皆由湿热成,色分黯滞与鲜明(阴黄色暗滞,阳黄色鲜明),理中(汤)小建(中汤)阴黄主,阳证茵陈(蒿汤)子(柏皮甘草汤)行。
一、病机与分类
类型 | 病机 | 特征 | 关键症状 |
---|---|---|---|
阳黄 | 湿热熏蒸,胆汁外溢 | 色鲜明如橘子 | 身目俱黄、小便短赤、口渴便秘 |
阴黄 | 寒湿郁滞,脾阳虚衰 | 色暗滞如烟熏 | 身黄晦暗、短气乏力、小便自利 |
女劳疸 | 房劳伤肾,瘀热内结 | 身黄+额上黑 | 微汗、手足心热(肾虚夹瘀) |
二、分型论治
阳黄(湿热实证)
主方:
茵陈蒿汤(《伤寒论》):茵陈清利湿热,栀子泄三焦火,大黄通腑退黄。
栀子柏皮汤(《伤寒论》):栀子+黄柏清泄湿热,甘草和中(无便秘者宜)。
方义:清热利湿,通腑退黄。
阴黄(寒湿虚证)
主方:
理中汤(《伤寒论》):干姜、白术温中健脾,人参、甘草补气(偏脾阳虚)。
小建中汤(《伤寒论》):饴糖、桂枝温中补虚,芍药缓急(偏中焦虚寒)。
方义:温化寒湿,健脾益气。
女劳疸(肾虚瘀热)
治法:
古法:妇人月经布烧灰,酒服方寸匕(活血化瘀,引肾气归元)。
现代替代:硝石矾石散(《金匮》)合六味地黄丸(滋肾化瘀)。
三、经典理论溯源
《金匮要略》黄疸辨治体系:
病机:
“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脾色必黄,瘀热以行。”分型: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陈修园简化阴阳为纲)。
陈修园点睛:
“胃热脾寒”致黄:湿热郁遏中焦,膀胱气化不利,邪无出路发黄。
女劳疸特色:额黑(肾水亏)、手足心热(阴虚)、微汗(虚阳外浮)。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三·里证·食亦诗》
<目录>卷三\里证
<篇名>黄疸诗
属性:黄胆皆由湿热成,色分黯滞与鲜明(阴黄色暗滞,阳黄色鲜明,)理中(汤)小建(中汤)阴黄主,阳证茵陈(蒿汤)子(柏皮甘草汤)行。
黄胆证,已食如饥,但欲安卧,一身面目及小便俱黄是也。此为胃热脾寒,寒则生湿,或胃得风而脾热,得寒而湿。湿热内郁,则膀胱之气不化,膀胱主一身之肌表,不化气则湿热无去路而成疸矣。《金匮浅注》言之最详,今惟以阴阳提其大纲。凡阴黄胆,色暗如熏黄,短气,小便自利,证多虚,宜理中汤、建中汤之类主之。阳黄胆,色明如橘子,气逆,小便不利,证多实,宜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之类主之。又有从房事而得者,身黄而额上黑,微汗出,手足心热,名女劳疸。取妇人月经布和血烧灰,空腹酒服方寸匕,日再,不过三日必愈。然《金匮浅注》不可不读。此黄色虽现于表,而郁热则盛于里,故列于里证。
四、临床要点总结
证型 | 核心方剂 | 关键药物 | 禁忌 |
---|---|---|---|
阳黄 | 茵陈蒿汤 | 茵陈30g、栀子10g、大黄6g | 忌温补、滋腻 |
阴黄 | 理中汤/小建中汤 | 干姜10g、白术15g(理中) | 忌苦寒攻伐 |
女劳疸 | 硝石矾石散 | 硝石(消瘀)、矾石(燥湿) | 需合滋肾药防伤阴 |
按:陈修园此诗以“湿热成”总括病源,以“色分明暗”简化辨证,承袭仲景而提纲挈领。临床需注意:
阳黄热重者合 五味消毒饮,湿重者合 五苓散;
阴黄水停者加 茯苓、泽泻,血瘀者加 丹参、赤芍;
女劳疸虚甚者用 肾气丸,瘀甚者用 大黄䗪虫丸。
五、附:女劳疸古方今用解析
古法(月经布灰) | 现代理解 | 替代方案 |
---|---|---|
活血通经 | 含铁卟啉类物质促血行 | 茜草、益母草(活血调经) |
酒服引药入肾 | 酒精增强药力透达下焦 | 黄酒送服活血化瘀丸剂 |
“不过三日愈” | 暗示急去瘀热之效 | 中西医结合(护肝+化瘀) |
提示:古法今用需辨证,肾虚瘀热者仍以 滋肾化瘀(如:熟地、山萸肉 + 桃仁、红花)为安全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