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03 10:53
《医学实在易·卷三·伤寒条》
11
康华中医
《医学实在易·卷三·伤寒条》中关于伤寒寒证的辨治,以简洁语言概括表寒、里寒及表里俱寒的证治方药,体现陈修园“分类简明,方证对应”的学术风格:
核心内容解析
一、伤寒寒证分类与治法
证型 | 病机 | 主方 | 关键症状 |
---|---|---|---|
表寒证 | 风寒束表,卫阳被遏 | 麻黄汤(寒邪偏重,无汗) | 恶寒发热、头项强痛、无汗、脉浮紧 |
桂枝汤(风邪偏重,有汗) | 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 | ||
里寒证 | 三阴阳衰,寒邪内侵 | 理中汤(太阴虚寒) | 腹满吐利、不渴、舌淡苔白 |
四逆汤(少阴阳衰) | 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细 | ||
真武汤(少阴水泛) | 腹痛下利、四肢沉重、小便不利 | ||
吴茱萸汤(厥阴寒逆) | 干呕吐涎沫、头痛(巅顶痛) | ||
表里俱寒证 | 外感风寒,内伤生冷 | 五积散(时方) | 头痛项强、恶寒无汗 + 呕逆、腹痛、腰痛 |
二、方剂配伍精要
麻黄汤(《伤寒论》)
麻黄、桂枝 → 发汗解表
杏仁 → 宣肺平喘
甘草 → 调和诸药
五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药组 作用 麻黄、白芷 解表散寒(治表寒) 干姜、肉桂 温中祛寒(治里寒) 苍术、厚朴 燥湿健脾(治呕逆、腹痛) 当归、川芎 活血止痛(治腰痛)
三、临床鉴别要点
证型 | 关键鉴别症状 | 易混淆证 | 鉴别要点 |
---|---|---|---|
表寒证 | 恶寒无汗 vs 恶风有汗 | 温病初起 | 温病口渴、舌红,伤寒口不渴、舌淡 |
里寒证 | 四逆汤证 vs 真武汤证 | 阳明腑实 | 里寒下利清谷,里实便秘腹痛 |
表里俱寒证 | 外寒内寒并存 | 少阳枢机不利 | 五积散无口苦咽干,小柴胡证有之 |
四、陈修园学术思想体现
宗仲景而不泥古:
表证尊仲景麻黄、桂枝;
里寒按三阴分治(理中、四逆、真武、吴茱萸汤);
表里俱寒则采时方 五积散,体现务实精神。
执简驭繁:
仅用40余字,概括伤寒寒证三大类证治,直指核心方证。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三·伤寒条》
<目录>卷三
<篇名>伤寒条
属性:伤寒麻黄汤证,桂枝汤证,表寒也。三阴寒化证用理中,四逆,真武,吴茱萸等汤,里寒也。头痛,项强,恶寒,又兼呕逆,腰痛,表里俱寒也,时法用五积散。
五、现代临床应用参考
证型 | 对应现代疾病 | 拓展用药 |
---|---|---|
表寒证 | 普通感冒、流感早期 | 荆防败毒散(偏湿重) |
里寒证 | 急慢性胃肠炎、心衰 | 附子理中丸(虚寒甚) |
表里俱寒证 | 胃肠型感冒、寒湿腰痛 | 五积散 + 独活、杜仲(腰痛甚) |
按:陈修园此条承袭仲景六经框架,以“表-里-表里俱寒”为纲,为伤寒寒证提供清晰辨治路径。临床需注意:
五积散适用于寒湿实证,若兼气虚可加人参,兼血虚可合四物汤;
真武汤证“小便不利”需与膀胱气化失司(五苓散证)鉴别,前者属少阴阳虚水泛,后者属太阳蓄水。
#医学实在易#
中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