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03 10:59
《医学实在易·卷三·伤寒条·伤寒证诗》
11
康华中医
《医学实在易·卷三·伤寒条》中的《伤寒证诗》以四句诗精炼概括了伤寒寒证的核心辨治框架,体现了陈修园“分类简明,方证相应”的学术思想:
《伤寒证诗》解析
原文:
麻(麻黄汤)桂(桂枝汤)二汤去表寒,理中(汤)四逆(汤)里寒看,若还表里皆寒证,五积(散)方中叩两端。
一、三纲分治,方证对应
证型 | 核心方剂 | 病机与主症 |
---|---|---|
表寒证 | 麻黄汤、桂枝汤 | 风寒束表: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麻黄)或有汗(桂枝) |
里寒证 | 理中汤、四逆汤 | 三阴阳衰:太阴吐利(理中)、少阴厥逆(四逆) |
表里俱寒证 | 五积散 | 内外皆寒:表寒(恶寒无汗)+ 里寒(呕逆、腹痛) |
二、方剂配伍深意
麻黄汤 vs 桂枝汤
麻黄汤(无汗表实):麻黄开腠理,桂枝通阳,杏仁降肺,甘草和中。
桂枝汤(有汗表虚):桂枝芍药调和营卫,姜枣草补中助汗源。
理中汤 vs 四逆汤
理中汤(太阴虚寒):干姜温中,白术健脾,参草补气 → “守中焦如理国政”。
四逆汤(少阴阳衰):附子回阳救逆,干姜温中,甘草缓急 → “破阴寒如挽危局”。
五积散(表里双解之妙)
药组 作用 麻黄、白芷 散表寒(开太阳之闭) 干姜、肉桂 温里寒(暖太阴之土) 苍术、厚朴 化湿浊(解呕逆、腹痛) 当归、川芎 和气血(通腰痛之滞) “叩两端”:喻其同时叩开表里寒邪之门户,如双槌击鼓,两端并治。
三、临床鉴别要点
证型 | 关键鉴别 | 易错点提醒 |
---|---|---|
表寒证 | 有汗用桂枝,无汗用麻黄 | 桂枝汤证若误用麻黄,可致汗多亡阳 |
里寒证 | 理中治太阴,四逆救少阴 | 少阴厥逆误用理中,难救垂绝之阳 |
表里俱寒证 | 必有表证+里寒症状并存 | 单纯表寒或里寒误用五积散,恐引邪入里 |
四、陈修园学术特色
执简驭繁:
仅28字概括伤寒寒证三大纲,呼应仲景“六经钤百病”精神。
经方时方融通:
表里证尊经方(麻、桂、理中、四逆),表里俱寒采时方(五积散),破除门户之见。
形象喻方:
“叩两端”以击鼓为喻,生动揭示五积散双解表里之妙。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三·伤寒条·伤寒证诗》
<目录>卷三\伤寒条
<篇名>伤寒证诗
属性:麻(麻黄汤)桂(桂枝汤)二汤去表寒,理中(汤)四逆(汤)里寒看,若还表里皆寒证,五积(散)方中叩两端。
五、现代应用拓展
证型 | 适用现代疾病 | 加减要点 |
---|---|---|
表寒证 | 普通感冒、急性支气管炎 | 咽痛加桔梗,咳重加紫菀 |
里寒证 | 胃肠功能紊乱、心衰 | 理中汤合苓桂术甘汤(水饮甚) |
表里俱寒证 | 胃肠型感冒、寒湿腰痛 | 五积散+独活(腰痛甚),+藿香(呕恶剧) |
按:此诗为伤寒寒证辨治之总纲,临证需谨记:
表里分治:麻桂解表,理中四逆温里,不可混用;
表里同病:五积散为“寒湿壅滞体质+外感风寒”之专方,非纯虚证所宜;
传变预判:表寒不解易入里,里寒甚者急温之——诗中暗含“见微知著”之警训。
#医学实在易#
中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