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医学实在易·卷三·伤寒条》中的《霍乱诗》以四句诗精炼概括了霍乱的辨证要点与急救方案,结合原文注解,系统解析如下:
《霍乱诗》解析
原文:
吐泻交来霍乱名,阴阳杂错理中(汤)平,渴而思水五苓散,脉脱筋挛四逆(汤)程(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一、核心病机与分型论治
证型 | 病机特点 | 主症 | 主方 |
---|---|---|---|
寒霍乱(主证) | 中焦虚寒,阴阳逆乱 | 吐泻交作、不欲饮水、腹痛肢冷 | 理中汤(温中散寒) |
热霍乱 | 暑湿内蕴,气化不利 | 吐泻、渴欲饮水、头痛发热 | 五苓散(化气利水) |
亡阳危证 | 阳脱阴竭,筋脉失养 | 大汗肢厥、脉微欲绝、手足筋挛 | 通脉四逆汤+猪胆汁/人尿 |
二、方剂配伍与急救意义
理中汤(《伤寒论》)
干姜 → 温中散寒
人参、白术、甘草 → 健脾复气
适用:寒多不欲饮水(中焦虚寒为主)。
五苓散(《伤寒论》)
桂枝 → 温阳化气
茯苓、猪苓、泽泻、白术 → 利水渗湿
适用:热多欲饮水(湿阻气化,津不上承)。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伤寒论》)
药物 作用 附子、干姜 回阳救逆(破阴回阳) 甘草 缓急和中 猪胆汁 咸寒反佐,防格拒,护阴液 人尿 滋阴降火,引阳入阴 急救价值:
猪胆汁与人尿为“阴药”,在阳脱阴竭时防止阳药被拒;
现代临床可代以童便(10-20ml冲服)或生地黄汁。
三、关键禁忌与误治警示
藿香正气散、香薷饮禁用:
二方偏辛温燥烈,霍乱吐泻已伤津耗阳,误用可加速阴竭(原文强调“不可轻用”)。
鉴别要点:
方剂 适用证 误用风险 藿香正气散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无津伤) 加重脱水,诱发痉挛 香薷饮 暑湿初起(无吐泻伤阴) 辛温发汗,耗竭残阳
四、经典理论溯源
《内经》论霍乱病机:
“足太阴厥气上逆,则霍乱。”
“岁土不及,民病飧泄霍乱。”
“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核心:太阴脾虚为本,寒热湿邪为标。
陈修园点睛:
“阴阳杂错”:强调寒热错杂、升降逆乱的病机复杂性;
“脉脱筋挛”:点明阳亡阴伤、筋脉失濡的危候特征。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三·伤寒条·霍乱诗》
<目录>卷三\伤寒条
<篇名>霍乱诗
属性:吐泻交来霍乱名,阴阳杂错理中(汤)平,渴而思水五苓散,脉脱筋挛四逆(汤)程(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或可以急救之。
霍乱吐泻,乃中气虚寒,阴阳杂错,寒多不欲饮水者,理中汤主之。夏月伏阴在内,最多此证。若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以五苓散主之,藿香正气散,香薷饮不可轻用。若大汗出,内寒外热,四肢厥冷,微脉欲绝者,宜通脉四逆汤。若大吐大下,厥逆烦躁,手足拘挛者,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人尿以急救之。
(经义)《经脉篇》曰∶“足太阴厥气上逆,则霍乱。”《气交变大论》曰∶“岁吐不及,民病飧泄,霍乱。”《六元正纪大论》曰∶“不远热,则热至,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 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吐郁之发为呕吐霍乱。
五、临床要点总结
证型 | 关键指征 | 急救扩展 |
---|---|---|
寒霍乱 | 吐泻清水、口不渴、舌淡 | 理中汤 + 附子(寒甚) |
热霍乱 | 吐泻酸臭、口渴、小便短赤 | 五苓散 + 黄连(热甚) |
亡阳危证 | 四肢挛急、脉微欲绝 | 通脉四逆汤+猪胆汁,配合艾灸关元、神阙 |
按:陈修园此诗以“阴阳杂错”统括病机,以“理中-五苓-四逆”构建三级辨治体系:
轻证(理中汤)→ 中证(五苓散)→ 危证(通脉四逆加猪胆汁);
现代霍乱(烈性传染病)需中西医结合抢救,但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等可参照此框架。
六、附: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现代化裁
古法 | 现代替代方案 | 原理 |
---|---|---|
人尿(童便) | 生地黄30g + 麦冬15g 煎汤兑服 | 滋阴降火,替代人尿之效 |
猪胆汁 | 人工牛黄粉1g 冲服 | 咸寒反佐,防药性格拒 |
附子(生) | 炮附子30g(先煎2小时) | 减毒性,保回阳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