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千金》治中汤(即理中汤化裁)是霍乱辨治的经典方剂,陈修园父子以生命实践验证其效,结合张璐(路玉)注解,其学术价值与临床精要如下:
一、治中汤核心解析
组成:人参、干姜、白术、甘草 各三两
煎服法: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不瘥连服三剂。
预防:作丸(梧桐子大)服30丸,或散剂方寸匕(约3g),酒送服。
加减法(陈修园亲验精髓)
兼证 | 加减 | 病机 | 仲景理路印证 |
---|---|---|---|
转筋 | 加石膏六两 | 浊气扰筋,热郁肌腠 | 反佐干姜之温,清郁热而缓挛急 |
脐上悸动 | 去术,加桂心四两 | 肾气上冲,水饮动悸 | 桂枝平冲降逆,代术之壅滞 |
呕吐甚 | 去术,加生姜三两 | 胃气上逆 | 生姜“呕家圣药”,降逆和胃 |
下利甚 | 白术增量至四两半 | 脾虚湿盛,升降失常 | “下多复用术”,健脾气以固堤防 |
心悸 | 加茯苓三两 | 水气凌心 | 茯苓导水下行,宁心安神 |
腹中冷痛 | 干姜增量至四两半 | 中焦虚寒加剧 | “寒者加干姜”,温里散寒第一品 |
关键细节:
服后啜热粥:借谷气助药力温中(与桂枝汤法同源),陈修园驳“忌粥”之谬。
石膏用量:转筋时石膏加至六两(约90g),清肌热而解痉挛,非为退烧。
二、张璐(路玉)学术点睛
病机本质:
“清气在阴,浊气在阳,清浊相干,乱于肠胃”
寒邪直中三焦 → 中焦失司 → 挥霍撩乱(霍乱命名本源)。
治中汤与五苓散对比:
方剂 适用证 核心药机 温散共性 治中汤 寒多不欲饮 干姜鼓舞参术健运中土 温中散寒,恢复升降 五苓散 热多欲饮(水入则吐) 桂枝化气利水 通阳化气,分消湿浊 转筋用石膏真义:
非治热证,乃解“浊气在阳扰筋脉”之挛急(佐干姜防寒凝)。
三、陈修园父子实践启示
(一)霍乱辨治三大误区纠偏
病名之误:
驳“干霍乱(绞肠痧)忌食”说:霍乱吐泻可强饮稀粥护胃气。
用药之禁:
忌寒凉攻伐(如痧药)、忌辛燥耗气(如藿香正气散)。
饮食之忌:
服理中类汤后啜热粥助药力(仿桂枝汤法),非但不禁,反为必需。
(二)临证生死经验
绝症生机:
陈父半月绝谷,强饮稀粥后竟苏,印证“有胃气则生”。
传世之托:
病危之际命补霍乱条目,警示“死于药者十之八九”。
四、现代临床拓展应用
古证 | 对应现代疾病 | 治中汤化裁要点 |
---|---|---|
霍乱吐泻转筋 | 急性胃肠炎脱水痉挛 | 原方+石膏30g+白芍30g(柔筋) |
化疗后呕吐泄泻 | 肿瘤治疗副反应 | 去石膏,加姜半夏15g、灶心土30g(伏龙肝) |
ICU胃肠功能障碍 | 多脏器功能衰竭 | 浓煎鼻饲,加附子15g(先煎)固脱 |
按:此方不仅是霍乱专方,更为三焦气机逆乱之总方。陈修园云:“总取干姜之辛温,鼓舞参术之健运”,实为拨乱反正之枢机!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三·伤寒条·录《千金》孙真人治霍乱吐下治中汤》
<目录>卷三\伤寒条
<篇名>录《千金》孙真人治霍乱吐下治中汤
属性:道光三年,家君年七十一岁。于三月初旬,右胁之旁生一疮疖,大约有二指长,不及一寸,其痛时竟如刀刺。城中诸外科无不延而诊之,每敷药而痛更甚。端午后肌肉渐消,饮食亦渐减,再后一月,日间只饮稀粥,多不过一、二茶钟。新秋以后病转剧,烦躁不宁,日夜不得安枕,水米不能沾牙者十余日不得已急备后事。忽于中秋夜半略醒以米汤半杯饮之,更见饱胀思天下岂有半月绝谷之人,尚能生存之理,婉劝家君,每日强饮稀粥数匙。三日后,每早晚可进一茶杯,精神甫定,即命曰∶我数年所着之书尚未完备,即霍乱吐泻二条,亦须重补。前三年患此病而死者十有八、九,其死为死于药。霍乱一证,今有无知辈以“绞肠痧”疾食谷则死之实证,妄名为“干霍乱”,以伤寒霍乱证名为“湿霍乱”,两峰相峙,其药互相通用,贻害岂止一、二人乎。
命录仲景理中汤,孙真人治中汤,一以正群言之失,亦以见古人立法之纯也。
治中汤 人参 干姜 白术 甘草(各三两上四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不瘥,频服三剂。远行防霍乱,根据前作丸,如桐子大,服三十丸,如作散,服方寸匕,酒服亦得。若转筋者,加石膏三两,予恐石膏味薄,再加三两,合前成六两(仲景云∶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心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复用术;悸者加茯苓三两;渴欲饮水者,加术合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合前共四两半;若寒者,加干姜,合前共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七枚。服汤后一食顷,服热粥一升,微自温,勿发揭衣被。圣训煌煌不忌粥也。)
张路玉曰∶“《经》云∶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荣气顺行,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肠胃,则为霍乱。”多由寒邪传入下焦,中焦饮食因之不知,是即形寒饮冷者,三焦伤也。然质有阴阳偏胜,病有寒热乖暌,所以《伤寒论》首言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寒多不欲饮水者理中丸。
《千金》更名“治中”列之三焦。理是理寒热不和,治是治挥霍撩乱。总取干姜之辛温,以鼓舞参术之健运,行甘草之纡缓,与五苓散中用桂之意不殊,虽寒热多少不同,而温散之理则一。朱奉议加青橘二皮,以治饮食所伤,《千金》又增转筋一则,补《伤寒论
》之未备。举世知转筋用木瓜,专取酸收夏秋之湿热伤脾。此因清气在阴,而走肠胃,故用干姜;浊气在阳,而扰筋脉,故用石膏,至于理中丸加减诸法,并宜确遵。观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宜桂枝汤小和之,及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甘草泻心汤、附子粳米汤等方,端不出《伤寒》、《金匮》厥气逆上诸治也。
五、与仲景方体系衔接
理中丸未备之证:
转筋(加石膏)、脐上悸(加桂心)补《伤寒论》之缺。
危证转方:
若服治中汤不效,速投通脉四逆汤(亡阳证)。
善后调理:
吐利止身痛不休 → 桂枝汤小和营卫(见《伤寒论》387条)。
结语:治中汤融《内经》清浊理论、仲景理中法、孙真人验方于一炉,陈氏父子以命试药,足为后世法。张璐“温散之理则一”六字,道尽寒热霍乱治法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