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医学实在易·卷三·伤寒条》中的《臌胀诗》以四句诗精炼概括臌胀(鼓胀)的辨证施治要旨,结合原文注解与《内经》经义,系统解析如下:
《臌胀诗》解析
原文:
骤然臌胀胃苓汤,虚证当知圣术(煎)方,病起吐酸连理(丸)妙,桂甘麻附细辛(汤)良。
一、分型论治
证型 | 病机特点 | 主方 | 关键药物/配伍 |
---|---|---|---|
食积实证 | 食滞中焦,气机壅塞 | 胃苓汤加半夏、干姜 | 五谷虫、木瓜消积,麦芽糊丸护胃 |
虚寒胀满 | 脾肾阳虚,寒湿内聚 | 圣术煎加附子 | 白术60g+干姜30g,守服40-50剂 |
寒热错杂 | 脾寒胃热,酸水上逆 | 连理丸(理中汤+黄连) | 干姜温脾,黄连降胃,刚柔并济 |
阴寒结聚 | 寒凝心下,结聚如盘 | 桂枝去芍加麻附辛汤 | 麻黄、附子、细辛温散寒结 |
二、核心方剂与临床应用
胃苓汤(《丹溪心法》)
组成: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 + 五苓散(桂枝、白术、泽泻、茯苓、猪苓)
加味:
食积甚:加 五谷虫(炒)10g、木瓜15g 消积柔筋;
热象显:加 黄连6g 清热燥湿(热胀)。
制丸:麦芽糊丸,陈米汤送服——护胃气,缓消导。
圣术煎(《景岳全书》)
组成:白术60g、干姜30g、肉桂6g
加附子:脾肾阳衰者加 炮附子15g(先煎)
用法:守服40-50剂,治虚胀需“王道无近功”。
连理丸(《张氏医通》)
组成:理中丸(人参、干姜、白术、甘草) + 黄连
方义:
干姜温脾阳,黄连清胃热 → “刚药变胃,不受胃变”(喻嘉言法);
治吐酸腹胀,寒热错杂之妙方。
桂枝去芍加麻附辛汤(《金匮要略》)
组成:桂枝、甘草、麻黄、附子、细辛、生姜、大枣
方义:
麻黄、附子、细辛 → 温阳散寒,破阴凝;
桂枝、甘草 → 通阳化气;
去芍药 → 防敛邪,专力攻散。
服法:日2剂夜1剂,取微汗 → “大气一转,其结乃散”。
三、《内经》经义与病机溯源
核心病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至真要大论》)
“脏寒生满病”(《异法方宜论》)强调 脾虚寒湿 为臌胀之本。
证候鉴别:
类型 《内经》描述 关键特征 鼓胀 旦食不能暮食,腹胀如鼓 气滞为主(鸡矢醴方证) 肤胀 身皆大,色苍黄,腹筋起 水停血瘀(类似肝硬化腹水) 脏腑定位:
足太阴虚 → 鼓胀(脾失健运)
肾气实 → 胀(肾寒水泛)
四、临床要点与禁忌
证型 | 鉴别要点 | 治疗禁忌 |
---|---|---|
实证 | 起病骤,按之坚,苔厚腻 | 忌温补,防助邪 |
虚证 | 病程久,畏寒肢冷,舌淡胖 | 忌攻伐,防伤正 |
寒热错杂 | 吐酸脘痞,舌边红苔白 | 忌纯寒纯热,需寒热并用 |
阴寒结聚 | 心下结硬如盘,脉沉紧 | 忌滋阴敛邪,当辛温通散 |
注:陈修园强调臌胀“属寒者多”,反对唐以后滥用攻逐(如蛊胀用毒虫药),主张回归仲景温散法。
五、现代疾病对应与拓展
古证 | 现代疾病 | 中西医结合思路 |
---|---|---|
食积实证 | 急性胃肠功能紊乱 | 胃苓汤 + 胃肠动力药(莫沙必利) |
虚寒胀满 | 肝硬化腹水(低蛋白) | 圣术煎 + 人血白蛋白静脉滴注 |
寒热错杂 | 胆汁反流性胃炎 | 连理丸 + 铝碳酸镁护膜 |
阴寒结聚 | 腹膜粘连、腹腔包裹积液 | 麻附辛汤 + 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 |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三·伤寒条·臌胀诗》
<目录>卷三\伤寒条
<篇名>臌胀诗
属性:骤然臌胀胃苓汤,虚证当知圣术前方,病起吐酸连理(丸)妙,桂甘麻附细辛(汤)良。
臌胀证。因食积而起者,宜胃苓汤加半夏、干姜、五谷虫、木瓜,以麦芽打糊为丸,陈米汤送下三钱。因热而起者,亦用前丸加黄连为佐,此皆实证易治也。惟有虚证,必用圣术煎加附子,守服四、五十剂方效,即单腹胀亦不外此法。更有因于吐酸而起者,宜理中加黄连名连理丸,以刚药变胃,不受胃变,此喻嘉言秘法也。心下结聚如盘者,宜桂枝汤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日服二剂,夜服一剂,取微汗,令大气一转,其结乃散,即以枳术汤,苦以泄其满,此仲景圣法也。此病属寒者多,故列于寒证。
(经义)《腹中论》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名为鼓胀,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水胀篇》∶“帝曰∶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阴阳应象大论》曰∶“浊气则上,则生腹胀。”《经脉篇》曰∶“足太阴虚则鼓胀,胃中寒则胀满。”《本神篇》曰∶“脾气实则腹胀,肾气实则胀。” 《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腹胀大,皆属于热。”《太阴阳明论》曰∶ “食饮不节,起居不时,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胀满闭塞。”《异法方宜论》曰∶“北方者,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按∶治此病,必以经旨为主,取用仲景之方,方可全愈。唐以后各书,皆臆断驳杂,不可姑试。方书谓单腹胀为鼓胀,以如坚中空,其象如鼓也,又名蛊胀,以血气结聚,不可解散,其毒如蛊也。
六、陈修园学术精要
溯本仲景:
心下结聚用桂枝去芍加麻附辛汤,直承《金匮》“气分,心下坚,大如盘”之治。
创新应用:
连理丸治吐酸臌胀,拓展理中汤法(喻嘉言“刚药变胃”)。
重剂起沉疴:
圣术煎大剂白术(60g)、干姜(30g)守服,治虚胀如“阳光一照,阴霾自散”。
按:此诗为臌胀辨治之纲,临床当谨记——
实胀消导勿伤正,虚胀温补贵有恒,寒热错杂刚柔济,阴寒结聚辛温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