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员
全民抗战的旗帜: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生死抉择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畔的一声枪响,不仅打破了华北夏夜的宁静,更将中华民族推向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在这场攸关民族命运的危机面前,中国共产党以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坚定的民族立场,率先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吹响了全民族抗战的集结号。历史证明,正是这一战略决策,凝聚了四万万同胞的磅礴力量,形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八十七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望那段烽火岁月,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全民抗战思想及其领导的敌后抗战,依然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精神丰碑和力量源泉。
一、历史关头的政治抉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值此存亡绝续之际,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展现出卓越的政治领导力。1937年7月8日,即事变爆发次日,中共中央即向全国发出通电,明确指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这一铿锵有力的宣言,率先举起了全民族抗战的旗帜。在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下,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全民抗战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精辟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这一思想彻底打破了将抗战视为单纯政府军队事务的狭隘观念,确立了动员全民、依靠全民的抗战方略。为了贯彻这一思想,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在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在文化上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极大地调动了各阶层民众的抗战热情。历史学家金冲及的研究表明,到1938年底,全国性的抗日救亡团体已达700多个,成员超过1000万人,形成了"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的全民抗战局面。
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维护了抗战的正确方向。面对国民党内出现的"速胜论"和"亡国论"等错误思潮,中国共产党保持清醒认识,提出了持久战的科学战略。周恩来同志领导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团结了民主党派、爱国人士和进步知识分子。1938年成立的国民参政会中,共产党代表与其他进步力量密切配合,推动通过了多项有利于抗战的决议。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写道:"共产党人就像黑暗中的火炬,为迷惘的中国人指明了抗战的方向和希望。"
二、中流砥柱:敌后战场的艰苦卓绝斗争
当正面战场节节抵抗之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敌后开辟了第二战场,形成了前后夹击的战略态势。1937年8月,中共中央洛川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方针。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武装迅速开赴华北、华中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到1940年,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已发展到50万人,建立了遍及19个省区的抗日根据地,牵制了侵华日军的60%以上和伪军的90%以上。
敌后抗战创造了人民战争的典范。在武器装备极端落后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发明了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灵活多样的战术,使日寇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冀中平原的地道网总长度超过1.2万公里,被誉为"地下长城";白洋淀的雁翎队利用芦苇荡开展水上游击战,使日军闻风丧胆。美国军事观察组组长戴维·包瑞德上校在考察晋察冀根据地后报告:"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是最有效率、最有纪律的抵抗力量,他们与民众的关系如同鱼水。"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卓越的执政能力。在极端困难的战争环境下,各根据地实行"三三制"民主政权,开展大生产运动,创办抗大、鲁艺等教育机构,发行边币稳定金融,形成了完整的抗战体系。南泥湾从荒无人烟变成"陕北好江南",解决了部队的给养问题;冀南银行发行的货币在华北广泛流通,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经济学家薛暮桥在山东根据地推行的"减租减息、增资增佃"政策,既改善了农民生活,又团结了地主阶级共同抗日。日本历史学家井上清后来承认:"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实际上形成了一种新型社会模式,具有惊人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三、精神丰碑:全民抗战思想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全民抗战思想,不仅指引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这一思想深刻揭示了弱国战胜强国的规律:真正的铜墙铁壁是千百万觉醒的群众。在华北平原上,普通农民冒着生命危险为八路军送情报、藏伤员;在上海租界,工人们组织抗日救亡协会,开展罢工斗争;在海外,华侨踊跃捐款捐物,许多华侨青年回国参战。这种全民族同仇敌忾的壮举,正是全民抗战思想的生动体现。
敌后抗战的艰苦历程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面对日军的"三光政策"和频繁"扫荡",抗日军民表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和智慧。左权将军在反"扫荡"战斗中壮烈牺牲;赵一曼女士受尽酷刑仍坚贞不屈;狼牙山五壮士弹尽粮绝后英勇跳崖。这些可歌可泣的事迹,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气节。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确立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思想保证。英国学者林迈可评价道:"共产党在延安创造的不仅是一种抗战模式,更是一种新型的价值体系。"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全民抗战思想依然闪耀着时代光芒。它告诉我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依靠人民、动员人民,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全民团结抗战的优良传统,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凝聚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
卢沟桥的硝烟已经散去,但历史的回响依然清晰。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关头提出的全民抗战思想,及其领导的敌后抗战实践,不仅挽救了民族危亡,更重塑了民族精神。今天,当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回望这段历史,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继续书写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