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医学实在易·血证诗》系统解析与临床应用
一、血证总纲
核心病机:
"血随气布要循经,失度奔腾若迅霆"
生理:血生于中焦,半行经络(冲任),半充肌腠
病理:外感内伤→血不循经→上溢(吐衄)/下泄(便溺崩淋)
理论突破:
驳斥"脏腑出血说":
通过解剖观察,提出"五脏有血,六腑无血",强调血源于中焦,行于经络
创新"脉络学说":
以青竹茹通人脉络,开创"以形治形"疗法
二、四时血证辨治
季节 | 病因 | 主方 | 配伍要点 | 现代对应 |
---|---|---|---|---|
冬寒 | 风寒束表 | 麻黄汤加减 | 加当归、芍药(防过汗动血) | 寒冷诱发的过敏性紫癜 |
春温 | 风热伤络 | 桂枝去芍药汤 | 合黄芩炭清肝热 | 春季鼻衄 |
夏暑 | 暑热迫血 | 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 石膏配鲜荷叶(解暑止血) | 中暑致消化道出血 |
秋燥 | 燥伤肺络 | 泻白散 | 加白茅根、藕节 | 干燥综合征黏膜出血 |
经典方剂:
四生丸(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生地黄):
鲜药取汁,治火热暴衄(今用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期)
理中黄土汤(灶心土、白术、附子、阿胶):
温脾摄血,治虚寒便血(替代方案:云南白药灌肠)
三、创新治法举隅
竹茹通络法:
用法:新刮青竹茹20g为君,配伍诸方(寒证加姜汁炒,热证生用)
机理:竹之脉络通人脉络,调控血行(类似现代血管内皮修复理论)
逐瘀止血法:
代表方:大黄䗪虫丸(改汤剂)
关键:"瘀去新生"(滑伯仁、尤在泾学术精髓)
适应症:反复呕血见舌紫暗(门脉高压症)
反佐从治法:
甘草干姜汤:治阳虚鼻衄(面苍白,血淡红)
桂附八味丸冷服:治阴虚火旺咯血(上热下寒)
四、血证分类治疗
(一)上焦出血
证型 | 特点 | 治法 | 特色用药 |
---|---|---|---|
肺热衄血 | 鼻衄鲜红,咳嗽咽干 | 清肺凉血 | 桑白皮炭、黄芩炭 |
胃火吐血 | 呕血暗红,口臭便秘 | 泻火降逆 | 代赭石、大黄粉(冲服) |
肝郁咯血 | 胁痛咯血,情绪诱发 | 疏肝宁络 | 醋柴胡、茜草炭 |
(二)下焦出血
证型 | 特点 | 治法 | 外治辅助 |
---|---|---|---|
肠风便血 | 先血后便,血色鲜红 | 清肠凉血 | 地榆炭煎汤保留灌肠 |
膀胱血淋 | 尿血刺痛,小腹拘急 | 通淋止血 | 琥珀粉3g冲服 |
冲任崩漏 | 经血暴下,面色㿠白 | 固冲止崩 | 重灸隐白穴 |
五、现代临床应用
急重症: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大黄黄连泻心汤(沸水泡服)联合质子泵抑制剂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犀角地黄汤+血必净注射液
慢性病: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归脾汤加竹茹、花生衣
放射性肠炎出血:黄土汤合白头翁汤
技术创新:
内镜下止血:配合云南白药局部喷洒(传统散剂现代应用)
穴位注射:维生素K1注射孔最穴治鼻衄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四·血证》
<目录>卷四\伤寒条
<篇名>血证诗
属性:血随气布(四字精细)要循经,失(其常)度奔腾若迅霆,寒(冬寒)则麻黄(汤加减,盖以麻黄能散血,行于经络、肌腠、皮毛,环转流行不息,是不致上溢、下溢之患矣。李东垣麻黄人参芍药汤暗合此意,张隐庵用紫苏梗,时贤用荆芥亦同)温(春温)桂去,秋宜泻白(散)夏膏灵(竹叶石膏汤或白虎汤皆以石膏为主,)四生(丸)妙在鲜荷艾,六味(汤)功归泽泻苓,解到理中(汤)黄土汤外,道行脉络竹皮青。
吐血、咯血、咳血、鼻衄、齿衄、血衄、大便血、血淋、血崩等证,皆为血不循经之病。经者,常也,血所常行之路也。血生于中焦,半随冲任而行于经络,半散于脉中,而充肌腠皮毛。若外有所感,内有所伤,则血不循经道而行,从上而溢,则为吐血、咳血、咯血、鼻衄、齿衄、舌衄等症;从下而泄,则为大便血、溺血、血淋、妇人血崩等症。不必有五脏六腑之分也。且五脏有血,六腑无血,观剖诸兽腹,心下夹脊包络中多血,肝内多血,心、脾、肺、肾中各有血,六腑无血。近时以吐血多者,谓吐胃血,妄甚。谓吐五脏血即死,若吐血崩下诸证,皆是经络散行之血也。谓因五脏六腑之病而致血则可,谓血从五脏六腑之中而出则不可也。
余读《本草经》,《内经》,《金匮》及《千金》等书,别有所悟。新刮青竹茹一捻,随宜佐以寒热补泻之品,一服即效。所以然者,人身之脉络不和,则充肤热肉,澹渗皮毛之血,不循行其常道,则上吐衄而下崩中。今得竹茹以和之,是以竹之脉络,通人之脉络而为治也。若从风寒得者,麻黄汤加味可用。若从酷得暑者,竹叶石膏汤、白虎汤、六一散可用。若从秋燥得者,泻白散可用。诸经之火炽甚者,四生丸可用,六味地黄汤亦可偶服,皆治标之剂也。若固元汤之平补,理中汤之温补,甘草干姜汤之补其上,黄土汤之益其中、下,与《褚氏遗书》所言“血虽阴类,运之者其阳和”二句,均得各大家不言之秘。余于此证各方,俱加鲜竹茹三、四钱,为效甚速,或另以大黄桃仁行血破滞之剂,折其锐气。滑伯仁云∶“血既妄行,遗失故道,不去血行瘀,则以妄为常,曷以御之,且去者自去,生者自生,何虚之有。”尤在泾曰∶去者自去,生者自生,人易知也。瘀者未去,则新者不守,人未易知也。细心体验,自见此证不专属于热。因《内经》有不远热则热至,血淫、血泄之病生句,故列于热证。
六、陈修园学术贡献
理论创新:
确立"血行经络"学说,突破脏腑出血传统认知
提出"四时血证"辨治纲领
方药发展:
创竹茹通络法,开"中药形态疗法"先河
完善理中黄土汤,奠定虚寒出血治疗基础
治疗哲学:
"去者自去,生者自生"的瘀血观
"不专属于热"的寒热辨证思想
临证真言:治血三要——
一辨经络脏腑(明病位),
二察寒热虚实(审病性),
三调气机升降(复常态)。
血证急暴,勿忘"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步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