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医学实在易·血证穷极用当归补血汤诗》深度解析
一、原文核心
当归补血汤诗:
血虽阴类运阳和(《内经》及汉唐诸家秘旨),
运籍黄耆用倍多(黄耆质轻而行速,取其善运),
少佐当归阴得主(阴以阳为主,得主有常,则所行不妄),
笑他门外怪云何(甲子岁,余治某下血症,议用此方,门外汉以黄耆作胀阻之,另服止血套药,愈后变症百出)。
方药组成(《内外伤辨惑论》原方):
黄芪(酒洗)一两(30g)
当归(酒洗)二钱(6g)
二、方义解析
1. 核心病机与治则
病证:血证穷极(大失血后气血暴脱,或长期慢性出血致气血两虚)。
关键病机:
阳不生阴:气虚无以生血、摄血(“血虽阴类,运阳而和”)。
血脱益气:遵循“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原则。
治法:
大补元气:重用黄芪(补气摄血,助血生化)。
引阳入阴:少佐当归(养血和血,使气有所依)。
2. 药物配伍精要
药味 | 用量比例 | 作用 | 经典理论依据 |
---|---|---|---|
黄芪 | 5倍于当归 | - 补脾肺之气,固表摄血 - “质轻行速”,推动血运(非壅滞之品) | 《本草纲目》:“黄耆甘温纯阳,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生血生肌。” |
当归 | 1/5量黄芪 | - 养血和血,引气入血 - 防黄芪温燥之性,调和阴阳 | 《汤液本草》:“当归入手少阴,足太阴、厥阴,头止血,身和血,尾破血。” |
配伍奥秘:
5:1比例:突出“气为血帅”思想,气足则血自生。
黄芪非胀药:陈修园驳斥“黄芪作胀”谬论,强调其“善运”特性(轻灵速行,非壅补)。
三、临床应用
1. 适应症
急性血脱:创伤、崩漏、呕血等致面色苍白、脉芤大虚数。
慢性血虚:长期失血后倦怠、低热(血虚发热)、舌淡。
现代疾病:失血性休克、贫血、放化疗后血细胞减少。
2. 使用指征
必见气虚证:气短乏力、自汗、脉虚大无力。
禁忌:
实热出血(如肝阳上亢吐血)、瘀血未净(需配伍化瘀药)。
3. 加减法
兼症 | 加减 | 原理 |
---|---|---|
气随血脱 | 加人参(独参汤) | 增强固脱之力 |
血虚发热 | 加柴胡、升麻(补中益气汤思路) | 甘温除热 |
脾不统血 | 加白术、炮姜(归脾汤化裁) | 温中摄血 |
四、经典理论溯源
《内经》基础:
“阳生阴长”“气能摄血”
本方体现“阴阳互根”思想,以阳气振奋促进阴血化生。
李东垣原旨:
当归补血汤出自《内外伤辨惑论》,为“血虚发热”专方(症见肌热面赤、烦渴引饮、脉洪大虚)。
陈修园扩展用于“血证穷极”,强调气固则血止。
误治警示:
陈氏举案例抨击“畏黄芪作胀”之谬,指出滥用止血药(如炭类涩药)反致“变症百出”(瘀阻、气滞)。
五、对比其他血证方剂
方剂 | 病机 | 组方特点 | 主治差异 |
---|---|---|---|
当归补血汤 | 气不摄血,血虚阳浮 | 黄芪5:1当归,重气轻血 | 血脱急救或血虚发热 |
四物汤 | 血虚兼滞 | 地、芍、归、芎,纯补阴血 | 一般血虚或月经不调 |
归脾汤 | 心脾两虚,气不统血 | 参、芪、术+枣仁、龙眼肉 | 慢性出血伴心悸失眠 |
十全大补汤 | 气血双亏 | 四君+四物+黄芪、肉桂 | 重度气血不足,偏温补 |
六、现代研究支持
药理作用:
黄芪:提升造血干细胞活性,增强免疫。
当归:刺激骨髓造血,抗血小板聚集(防止血留瘀)。
临床验证:
用于肿瘤化疗后贫血(提升血红蛋白)、功能性子宫出血(调节内分泌)。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三·伤寒条·血证穷极用当归补血汤诗》
<目录>卷四\伤寒条
<篇名>血证穷极用当归补血汤诗
属性:血虽阴类运阳和(《内经》及汉唐诸家秘旨,)运籍黄 (黄 质轻而行速,取其善运)用倍多,少佐当归阴得主(阴以阳为主,得主有常,则所行不妄,)笑他门外怪云何(甲子岁,余治某下血症,议用此方,门外汉以黄 作胀阻之,另服止血套药,愈后变症百出。
七、总结
陈修园学术贡献:
深化“气能生血”理论,以当归补血汤为血证极期救急方。
批判庸医畏用黄芪之误,强调辨证需明理。
临证要点:
比例不可颠倒:黄芪必5倍于当归,否则沦为普通补血方。
非单纯止血:通过补气恢复机体摄血功能,治本之道。
按:此方示人“治血先治气”之奥义,对现代急慢性血证治疗(如休克、贫血)仍有极高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