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医学实在易·喘促诗》系统解析
一、喘促总纲
定义:喘促指气上冲而不得倚息(呼吸急促,难以平卧),需与痰饮、咳嗽、哮证鉴别。
病机分类:外感、内伤、实证、虚证四类,治法各异。
二、分型论治
1. 外感喘促
病机:风寒束肺,肺气失宣。
主方:小青龙汤(麻黄、桂枝、细辛等)加杏仁。
关键:表寒兼水饮(喘咳痰稀白,恶寒无汗)。
2. 内饮喘促
病机:水饮内停,上迫于肺。
主方:小半夏汤(半夏、生姜)加茯苓(重用至24g)。
关键:痰多清稀,胸脘痞满(“水在肺,吐涎沫”)。
3. 实证喘促
证型 | 病机 | 主方 | 辨证要点 |
---|---|---|---|
气闭痰壅 | 支饮壅肺,呼吸不利 | 葶苈大枣泻肺汤 | 喘满不得卧,痰鸣如拽锯 |
肺胀热壅 | 肺气胀满,热饮上逆 | 越婢加半夏汤 | 喘急目如脱状,脉浮大(热象显著) |
4. 虚证喘促
证型 | 病机 | 主方 | 辨证要点 |
---|---|---|---|
脾虚不运 | 脾失健运,痰湿阻肺 | 六君子汤+干姜、细辛、五味子 | 喘促气短,痰多稀白,食少便溏 |
肾不纳气 | 肾阳衰微,气不归元 | 真武汤或黑锡丹 | 喘促动则加重,肢冷面青,脉沉微 |
5. 微饮气短
呼气短(太阳气化不利):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
吸气短(少阴纳气无权):肾气丸(补肾纳气)。
三、经典理论溯源
《内经》:
“诸逆上冲,皆属于火。”
提示喘促可因火热上冲,但临床需辨寒热(陈修园强调非全属热证)。
《金匮要略》:
小青龙汤治“咳逆倚息不得卧”,越婢加半夏汤治“肺胀喘咳”。
张仲景虚实辨治:
实证泻肺(葶苈大枣汤),虚证温肾(真武汤)。
四、临床要点总结
鉴别要点:
外感:起病急,伴表证(恶寒发热);内饮:痰多清稀,胸脘痞闷。
实证:喘满声高,脉实有力;虚证:喘促气怯,动则加重。
用药关键:
葶苈子:泻肺力猛,需大枣佐制(防伤正)。
真武汤:肾阳虚喘必用附子,配白芍防燥烈。
误治警示:
不可因“属火”之说滥用寒凉,需辨明寒热虚实(如肾虚喘用凉药则危)。
五、现代应用
对应疾病:
外感喘≈急性支气管炎;内饮喘≈慢性心衰肺水肿;肺胀≈COPD急性发作。
扩展思路:
苓桂术甘汤:用于心源性哮喘(水饮凌心)。
黑锡丹:急救慢阻肺呼吸衰竭(温肾纳气)。
六、喘促诗方剂速查表
证型 | 主方 | 组成举例 |
---|---|---|
外感风寒 | 小青龙汤加杏仁 | 麻黄、桂枝、细辛、半夏、五味子 |
水饮内停 | 小半夏加茯苓汤 | 半夏24g、生姜15g、茯苓24g |
支饮壅肺 | 葶苈大枣泻肺汤 | 葶苈子12g(炒)、大枣12枚 |
肺胀热壅 | 越婢加半夏汤 | 麻黄、石膏、生姜、甘草、半夏 |
脾虚痰阻 | 六君子汤+姜辛味 | 人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干姜、细辛3g |
肾不纳气 | 真武汤 | 附子、白术、茯苓、白芍、生姜 |
呼气短 | 苓桂术甘汤 | 茯苓12g、桂枝9g、白术6g、甘草6g |
吸气短 | 肾气丸 | 地黄、山药、山茱萸、附子、桂枝 |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三·伤寒条·喘促》
<目录>卷四\伤寒条
<篇名>喘促诗
属性:喘分内外实虚医,内(饮小半)夏(汤)外感(小青)龙两路驰,气阻实痰葶苈下(大枣泻肺汤。)肺为实胀越婢(汤)施,虚而不运(脾虚不运)六君(子汤)助,虚若离根(肾气上奔)真武(汤)追,导引利便(小便呼吸辨(呼气短,宜从太阳以化气;吸气短,宜从少阴以纳气,)桂甘(苓桂甘术汤)肾气丸古遗规。
(此首限于字母,四字化为六字,俱要平提明提出,故不能合法。喘促者,气上冲而不得倚息也。与痰饮,咳嗽,哮症参观。有内外虚实四证;外证为风寒,以小青龙汤加杏仁主之。内证为水饮,以小半夏汤加茯苓八钱主之。实证非气闭不开即肺胀不约,气闭因支饮壅满,呼吸不能自如,以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以越婢加半夏汤主之。虚证非脾虚不能转运即肾虚不能吸纳,脾虚以六君子汤加干姜、细辛、五味子主之;肾虚宜真武汤,黑锡丹主之;亦有气短为微饮,宜从小便主之。出气短者,宜苓桂甘术汤;入气短者,宜肾气丸。此证不尽属于热,缘《内经》有“诸逆上冲,皆属于火”句,故属于热证。
七、总结
陈修园以“内外虚实”为纲,统合仲景之法,将喘促辨治系统化:
外感内饮:解表化饮(小青龙汤)。
实证:泻肺开闭(葶苈大枣汤)或清肺降逆(越婢加半夏汤)。
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或温肾纳气(真武汤)。
微饮:调气化(苓桂术甘汤)或补肾元(肾气丸)。
按:此篇示人“喘分四端,治有八法”,对现代呼吸系统疾病的中医辨治极具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