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医学实在易·哮症》系统解析
一、哮症核心病机
定义:哮症是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疾病,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为特征。
根本病机:
寒邪伏肺:寒邪深伏肺脏("寒伏肺腧")。
痰窠结膜:痰浊胶结于肺膜,形成"宿根"。
内外相引:遇六淫、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即发。
发作机制:
"肺腧之寒气与肺膜之浊痰狼狈相倚,窒塞关隘,不容呼吸。"
呼吸触动伏痰,痰气相搏,故喉中哮鸣("鼾䶎有声")。
二、分阶段论治
1. 发作期——涤痰开闭
主方:圣济射干丸(《圣济总录》方)
组成:射干、麻黄、细辛、紫菀、款冬花、半夏、五味子等。
功效:温肺散寒,涤痰平哮。
适用:痰鸣如吼,胸膈满闷,舌苔白滑。
加减:
寒重:加干姜、桂枝。
痰壅:加皂角、白芥子。
2. 缓解期——断根固本
治法:
艾灸:肺俞、膏肓、天突穴(温化伏寒,破散痰窠)。
方药:可选用冷哮丸(《张氏医通》方:麻黄、川乌、细辛、蜀椒等)研末贴敷。
原理:
灸肺俞:直驱肺中伏寒。
灸膏肓:"扶阳固卫,使邪不得留"。
灸天突:利咽降气,通畅呼吸。
三、鉴别诊断
证型 | 哮症 | 喘证 | 支饮 |
---|---|---|---|
病机 | 伏痰遇诱因触发 | 肺气上逆 | 饮停胸胁,支撑胸膈 |
特点 | 哮鸣有声,反复发作 | 呼吸急促,无哮鸣 |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 |
治疗 | 发作涤痰,缓解灸穴 | 分虚实治标(参见喘促篇) | 温阳化饮(苓桂术甘汤等) |
四、经典理论溯源
《内经》:
"诸逆上冲,皆属于火。"
陈修园指出,哮症虽多因寒,但不可拘泥"属火"之说(需辨寒热本质)。
《症因脉治》:
"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
五、临床要点总结
治疗关键:
发时治标:攻痰为主(射干丸)。
平时治本:灸法断根(肺俞、膏肓)。
禁忌:
发作期忌纯用敛肺药(如罂粟壳),防"闭门留寇"。
缓解期忌过用温燥,防伤阴助痰。
现代对应:
支气管哮喘:可参考射干丸思路(现代研究:麻黄碱舒张支气管,细辛抗炎)。
艾灸应用:灸肺俞调节IgE,减少复发。
六、哮症诗方剂与穴位速查
阶段 | 治法 | 具体方案 |
---|---|---|
发作期 | 涤痰开闭 | 射干丸(射干、麻黄、细辛、半夏等) |
缓解期 | 灸法断根 | 肺俞(第3胸椎下旁开1.5寸)+膏肓(第4胸椎下旁开3寸) |
预防 | 避诱因+固卫 | 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 |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三·伤寒条·哮症》
<目录>卷四\伤寒条
<篇名>哮症诗
属性:寒伏 中哮证根,射干丸料是专门,再将天突膏肓灸,陈饮新邪绝党援。
哮症,寒邪伏于肺 ,痰窠结于肺膜,内外相应,一遇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伤即发,伤酒伤食亦发,动怒动气亦发,役劳房劳亦发。一发则肺 之寒气与肺膜之浊痰野狼狈相根据,窒塞关隘,不容呼吸。而呼吸正气,转触其痰,鼾 有声,非泛常之药所能治,宜圣济射干丸主之。然涤痰虽为得法,又必于潜伏为援之处,断其根株,须灸肺 、膏肓、天突诸穴。此证原非因热所致,缘《内经》有“诸逆上冲皆属于火”之句,故与喘促均列于热证。
七、总结
陈修园论哮症:
宿根理论:首创"寒伏肺腧,痰结肺膜"病机,解释反复发作特性。
分期论治:
发则攻邪(射干丸),缓则灸穴(肺俞、膏肓)。
警示:
非独热证(驳"诸逆属火"之偏),寒证居多。
按:此篇对现代哮喘的"发作-缓解"分期治疗及穴位疗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尤重"治未病"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