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医学实在易·癃闭、五淋、浊证》系统性解析
一、核心病机总纲
三证共性:均属下焦水道失调,但病位、病性各异:
癃闭:膀胱气化无权(急症,小便不通)
五淋:湿热蕴结尿窍(慢性,小便涩痛)
浊证:精室湿热扰动(精窍异常,溺浊分离)
二、癃闭辨治精要
1. 治疗原则
忌单纯利水:"只求利水法全迂"——需调气化、通阳道。
三焦论治:
上焦:提壶揭盖(补中益气汤+探吐)
中焦:宣肺行水(五淋汤+麻黄、杏仁)
下焦:温肾化气(肾气丸/滋肾丸)
2. 特色疗法
治法 | 代表方/操作 | 作用机理 |
---|---|---|
探吐开窍 | 补中益气汤服后探吐 | 升提肺气,启闭通溺(开上通下) |
通阳达表 | 五淋汤+麻黄6g、杏仁10g | 麻黄宣肺启闭,杏仁降气利水 |
导水高原 | 天冬15g、麦冬15g、桑白皮15g | 清肺润燥,提气行水(李士材法) |
食疗通闭 | 海蜇皮120g+荸荠14枚煎服 | 咸寒软坚,清热利水 |
3. 危重症处理
阴盛格阳证:白通汤(附子、干姜、葱白)+童便——破阴回阳。
阴虚癃闭:滋肾丸(知母、黄柏、肉桂)——滋阴通关。
三、五淋分型论治
基础方:五苓散(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化气利水。
淋证类型 | 辨证要点 | 加味药物 | 特色疗法 |
---|---|---|---|
膏淋 | 小便如脂膏,滑腻 | 萆薢15g | 忌食肥甘,灸脾俞 |
血淋 | 尿血刺痛,舌红 | 桃仁10g、牛膝12g+麝香0.1g冲服 | 琥珀粉3g分冲 |
劳淋 | 遇劳即发,气短 | 人参10g、黄芪15g | 常服补中益气丸 |
气淋 | 脐腹胀痛,情志诱发 | 沉香3g、生麦芽30g | 针刺太冲穴 |
石淋 | 尿出砂石,绞痛 | 鱼脑石(煅)10g、滑石15g | 金钱草60g煎汤代茶 |
特殊提示:
色欲伤淋:肉苁蓉15g、淫羊藿10g+羊脂30g——温补奇经(非湿热证)。
四、浊证分期论治
1. 初起(湿热证)
白浊(湿重于热):二陈汤+苍术、黄柏、萆薢
赤浊(热重于湿):上方加丹参15g、赤芍10g
2. 久病(虚损证)
证型 | 治法 | 主方 | 用药要点 |
---|---|---|---|
心脾两虚 | 益气宁心 | 四君子汤+远志6g | 莲子心3g引药入心 |
阴虚火旺 | 滋阴降火 | 六味丸+黄柏6g、益智仁10g | 忌用温燥 |
命门火衰 | 温肾固精 | 肾气丸+菟丝子12g、车前子10g | 艾灸命门穴 |
3. 精道调护
外治法:金樱子30g煎汤熏洗会阴(固精止浊)
禁忌:浊出精窍,禁用利尿药(与淋证治法迥异)
五、经典理论精粹
《内经》要旨:
"膀胱不利为癃"(《宣明五气》)
"思想无穷,发为白淫"(《痿论》)——浊证与情志相关
仲景心法:
五苓散治太阳蓄水——现代拓展治淋证基础方
景岳创新:
远志入心治浊——"心肾相交"理论实践
六、现代临床应用
癃闭:
前列腺增生:滋肾丸合补中益气汤
产后尿潴留:麻黄杏仁汤+针灸中极
淋证:
尿路感染:五淋汤+鱼腥草30g
泌尿结石:石淋方(基础方+鸡内金15g)
浊证:
慢性前列腺炎:萆薢分清饮+虎杖15g
乳糜尿:六味丸+荠菜花30g
七、鉴别诊断表
证候 | 病位 | 主症 | 治法侧重 |
---|---|---|---|
癃闭 | 膀胱 | 小便不通,腹胀 | 通阳化气 |
五淋 | 尿道 | 尿频涩痛,淋沥 | 清热通淋 |
浊证 | 精室 | 尿道滴白,不痛 | 固精导浊 |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三·伤寒条·癃闭、五淋、浊证》
<目录>卷四\伤寒条
<篇名>癃闭诗
属性:癃闭似淋点滴无,只求利水法全迂,柴升(补中益气汤服后,以手探吐)探吐针机转,麻黄杏(仁加入五淋汤)行阳阴气濡,肾气(丸)龙腾泽自沛,通关(丸,又名滋肾丸)云合雨时敷,二冬杏菀参桑白(此李士材医案,从高原以导之之法,)海蜇(一名水母)荸荠亦可需。
浊病皆湿热之病。湿胜热则为白,热胜湿则为赤。初起宜二陈汤加苍术、白术、黄柏、萆主之,赤浊再加丹参。如若未效,宜固其精道,利其水道,用萆 厘清饮。或久而不愈,宜补其心气,用四君子汤加远志二钱。或水虚火旺而为浊,宜六味丸加黄柏、苍术、益智仁之类。或火衰气不摄精,宜桂附八味丸加菟丝、车前之类。浊出精窍,与淋出溺窍不同。 总以治肾为主。然初起多由于湿热,故列于热证。
(经义)《至真要大论》曰∶“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太阳之胜,阴中乃疡,隐曲不利,互引阴股。”《痿论》曰∶“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驰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口问》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玉机真论》曰∶“冬脉不及,则令人小腹满,小便变。”按∶宜参癃闭、遗溺各章文。
五淋者,小便短数,淋沥不断,茎中痛是也。癃闭者,小便点滴不通,胀闷欲死是也。
二证皆膀胱之气不化,三焦之决渎不行所致,宜五苓汤主之。尿出如膏为膏淋,加萆 ;溺血茎中割痛为血淋,加桃仁、郁金、牛膝,调麝香一、二厘;因劳而得为劳淋,加人参、黄;因动气而得脐下胀痛为气淋,加紫苏、生麦芽、沉香;下如沙石为沙淋,调下黄瓜鱼脑中之石、发灰、滑石各等分为末三、四钱。癃闭服利水药不效者,即用补中益气汤,服二时许,二煎再服,即以手探吐,此开上窍以通下窍故也。或用麻黄三、四钱,杏仁十四粒,加于五淋汤中,此通阳气以达阴气法也。或用天门冬、麦门冬、桑白皮各五钱,人参、杏仁、紫菀各三钱,水煎服,此从高原以导水法也。或以白菊花根捣汁调白酒服。或以海蜇皮四两,浸去矾味,加荸荠去皮十四个水煎服。或阴虚不能配阳以化水者,宜滋肾丸。或元气自虚不能化水者,宜桂附八味丸。尤氏谓∶“重阴冱寒,地道闭塞,惟与白通汤多加葱白,阳气一至,二便立通矣,再加人尿一盏尤效。”又∶有色欲过度,似淋非淋,溺短而数,茎中痛甚,宜肉苁蓉、淫羊藿、生杜仲为主,佐以白蜜、羊脂之类方效,与淋闭之治不同。此证多系热结膀胱,故列于热证。
经义《灵兰秘典论》曰∶“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宣明五气篇》曰∶“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
《生气通天论》曰∶“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利。”
《口问篇》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
《玉机真脏论》∶“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气厥论》曰∶“胞络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
《经脉篇》曰∶“肝所生病者遗溺,闭癃,足少阴实则闭癃。”
《痹论》曰∶“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以小便,上为清涕。”
《六元正纪大论》曰∶“阳明司天之政,民病癃闭。”
五淋症用五淋汤,随证增加纪要详,欲病似淋茎割痛,苁蓉羊藿蜜脂量。
<目录>卷四\伤寒条
<篇名>浊证诗
属性:浊由湿热二陈(汤)加(味),苍白丹参柏 夸,坊本(萆 )厘清(饮)通水道,全书(景岳)远志(四君子汤加此)入心家,火衰肾气丸为主,水阙(六味)地黄汤可嘉,借用遗精封髓(丹)法,时方却不悖长沙。
八、临证要点总结
癃闭三忌:
忌见闭即利(需辨气化)
忌过用苦寒(伤阳气)
忌忽视外治(探吐、针灸)
淋证三要:
石淋要排(运动+冲击疗法)
劳淋要补(健脾益肾)
血淋要清(凉血不留瘀)
浊证三辨:
初病辨湿热
久病辨心肾
重症辨精血
按:陈修园此篇集仲景利水、东垣升提、景岳温补三法于一体,构建了完整的水液代谢疾病辨治体系,其"治癃需调气化,治淋当通湿热,治浊必固精室"的思想,至今指导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