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医学实在易·呕吐哕呃逆》系统性解析
一、四证概念辨析
证型 | 字源 | 症状特征 | 病机要点 |
---|---|---|---|
呕 | 从"沤"(水泡) | 吐清水无食物 | 胃气上逆,水饮内停 |
吐 | 从"土"(食物) | 吐食物无清水 | 胃失和降,食积不化 |
哕 | 同"干呕" | 口有秽味无物吐出 | 胃浊上泛,气机壅滞 |
呃逆 | 古亦称"哕" | 喉间气冲有声,短促频发 | 胃气动膈,冲逆不止 |
注:陈修园纠正时医混淆哕与呃逆之误,强调呃逆声短而频的特征。
二、治疗总纲
基础方:二陈汤倍半夏加生姜(半夏12g、陈皮6g、茯苓9g、甘草3g、生姜15g)
立方思想:
半夏、生姜:和胃降逆(仲景小半夏汤核心药对)
二陈汤:燥湿化痰,恢复中焦升降
三、分型论治详表
证型 | 辨证要点 | 加减法 | 经典配伍原理 |
---|---|---|---|
胃热证 | 吐物酸臭,舌红苔黄 | 加黄连6g、鲜竹茹15g、鲜芦根30g | 黄连降胃火,竹茹清胆热 |
胃寒证 | 吐清水,脘冷,脉迟 | 加吴茱萸6g、人参9g、大枣6枚 | 吴茱萸汤法,温肝暖胃 |
食积证 | 嗳腐吞酸,厌食 | 加神曲10g、山楂12g、麦芽15g、干姜6g | 保和丸思路,消食兼温中 |
痰哕证 | 口秽胸闷,苔腻 | 加旋覆花10g(包)、人参6g、代赭石15g | 旋覆代赭汤意,镇逆化痰 |
气呃证 | 呃声高亢,情绪诱发 | 加竹茹12g、陈皮加至15g | 橘皮竹茹汤化裁,理气降逆 |
危重呃逆 | 久病呃逆,声低断续 | 人参30g、干姜9g、附子9g、丁香3g | 回阳救逆,纳气归元(十救其一) |
蛔厥吐虫 | 吐蛔虫,腹痛时作 | 去甘草,加川椒6g、乌梅10g、黄连3g | 乌梅丸法,酸苦辛杀虫安蛔 |
四、急救危候处理
脾肾气绝呃逆(濒危征兆):
组方:
人参30g 干姜9g 附子9g
丁香3g 沉香3g 柿蒂6g煎服法:急煎频服,配合艾灸关元、神阙
机理:大补元气,温纳下元,降逆镇冲
五、经典理论溯源
《内经》指导:
"诸逆上冲,皆属于火"——提示热性呕呃的病机,但陈修园强调需辨寒热
仲景方药传承:
小半夏汤(呕家圣方)→ 二陈汤基础
吴茱萸汤(胃寒呕吐)→ 寒证加减法
旋覆代赭汤(痰气哕逆)→ 哕证加减法
六、现代临床应用
急性胃炎呕吐:
热证用基础方+黄连、竹茹
寒证用基础方+吴茱萸、生姜加倍
化疗后呃逆:
旋覆代赭汤合丁香柿蒂汤
肠梗阻呕吐:
大柴胡汤加减(需通腑降逆)
七、鉴别诊断要点
鉴别项 | 呕吐 | 哕 | 呃逆 |
---|---|---|---|
病位 | 胃气上逆 | 胃浊上泛 | 胃气动膈 |
特征 | 有物有声 | 有秽味无物 | 喉间气冲有声 |
危重指征 | 呕吐胆汁/咖啡渣 | 哕声低微 | 久病呃逆不止 |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四·伤寒条·呕吐哕呃逆》
<目录>卷四\伤寒条
<篇名>呕吐哕呃逆诗
属性:四证丹溪主二陈(汤),寒温虚实审其因,若由虚呃人参附,蛔证黄(连)梅椒伯遵。
(经义)《至真要大论》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追?皆属于热。”又曰∶“少阳之胜,呕呕者,呕字从沤,沤者水也,口中出水而无食也。吐者,吐字从土,土者食也,口中吐食而无水也。呕吐者,水与食并出也。哕者,口中有秽味也,又谓之干呕者,口中有秽味,未有不干呕也。呃逆者,气冲有声,声短而频也,昔人亦谓之哕,时书分别多误,今特正之。统用二陈汤倍半夏加生姜为主,以统治之。热加黄连、鲜竹茹、鲜芦根;寒加吴茱萸、人参、大枣;食积加六神曲、炒山楂、麦芽、干姜;哕加旋复花、人参、代赭石;呃逆加竹茹四钱,倍用橘皮。如久病发呃,为脾肾之气将绝,用人参一两,干姜、附子各三钱,丁香、沉香、柿蒂各一钱,可救十中之一。以上诸证,皆阳明气逆之病,故一方可以统治。惟吐虫宜去甘草,加川椒、人参、吴茱萸、黄连、黄柏、干姜、乌梅肉各一钱治之。此症不尽属热,缘《内经》有∶“诸逆上冲,皆属于火”之训,故列于热证。
八、临证注意事项
用药禁忌:
蛔厥证去甘草(防甘缓恋虫)
热证慎用丁香、沉香(防助火)
预后判断:
久病呃逆、呕吐如漏壶(胃气败绝)预后极差
调护要点:
哕证需漱口除秽
呃逆可指压攒竹穴急救
按:陈修园以二陈汤为底方,统括四证治法,既守仲景心法,又创新加减套路,示人"治病求本,知常达变"之旨。其辨呃逆危候与蛔厥治法,尤具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