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医学实在易·三消诗》解析与临床应用
三消诗原文
上消(人参)白虎(汤)中(消调胃)承气(汤),下消肾气丸可贵,赵氏治肾统三消,
地黄丸料(一斤)加桂(心)五味子(各一两),水煎冷服。
一、三消病概述
三消病(消渴病)即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分为:
上消(肺燥)——口渴多饮
中消(胃热)——多食易饥
下消(肾虚)——多尿、消瘦
核心病机:阴虚燥热,久病及肾,肾阴亏虚,虚火上炎。
二、三消分型论治
证型 | 主症 | 病机 | 治法 | 代表方 |
---|---|---|---|---|
上消 | 口渴多饮,口干舌燥 | 肺胃燥热,津液耗伤 | 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 人参白虎汤(石膏、知母、人参、粳米、甘草) |
中消 | 多食易饥,形体消瘦 | 胃火炽盛,消谷善饥 | 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 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 |
下消 | 尿频量多,浑浊如膏 | 肾阴亏虚,固摄无权 | 滋阴补肾,固摄下元 | 肾气丸(六味地黄丸+桂枝、附子) |
三、赵养葵“治肾统三消”理论
赵献可(赵养葵)提出:三消皆本于肾虚,主张以补肾为主,兼顾上、中、下三焦。
1. 赵氏治肾方
组成:六味地黄丸(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一斤(约600g) + 肉桂30g、五味子30g。
用法:水煎6~7碗,冷服(引火归元)。
作用:
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
肉桂——引火归元,助阳化气
五味子——敛肺滋肾,固精缩尿
2. 赵氏理论核心
三消皆因肾虚,肾水不足则虚火上炎,导致上、中、下三焦燥热。
治肾即治本,肾阴得补,则上焦肺燥、中焦胃热、下焦肾亏皆可缓解。
四、现代临床应用
1. 糖尿病辨证加减
上消(肺燥):人参白虎汤 + 麦冬、天花粉(增强生津)。
中消(胃热):调胃承气汤 + 黄连、生地(清胃养阴)。
下消(肾虚):
偏阴虚:六味地黄丸 + 枸杞、女贞子。
偏阳虚:肾气丸 + 覆盆子、桑螵蛸(固精缩尿)。
2. 赵氏治肾方的适用情况
糖尿病中后期(肾阴亏虚,兼有虚火)。
多饮、多尿、消瘦明显者。
长期服用降糖药,但血糖仍不稳定者(可配合西药)。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三·伤寒条·三消诗》
<目录>卷四\伤寒条
<篇名>三消诗
属性:上消(人参)白虎(汤)中(消调胃)承气(汤),下消肾气丸可贵,赵氏治肾统三消,地黄丸料(一斤加桂(心)五味子(各一两,水煎冷服。
三消证∶上消者口渴不止也,治以人参白虎汤;中消者,食入即饥也,治以调胃承气汤;下消者,饮一溲二也,治以肾气丸。赵养葵云∶无分上、中、下,先以治肾为急。以六味丸料一斤、入肉桂、五味子各一两,水煎六、七碗恣意冷冻饮料,熟睡而病如失。此以其温药引其真水,以滋上、中、下之燥也,此为火病,故列于热证。
五、总结
三消病机以肾虚为本,赵养葵主张“治肾统三消”,临床可灵活运用。
上消清肺、中消泻胃、下消补肾,但最终需回归到滋肾阴、降虚火。
六味地黄丸+肉桂、五味子是经典组合,适用于糖尿病肾阴亏虚型。
现代糖尿病治疗可结合中药调理+生活方式干预(饮食、运动)。
提示:重症糖尿病需结合西医降糖治疗,中药可辅助改善症状、减少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