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医学实在易·卷四·实证》解析
一、实证的核心定义
原文:
“邪气盛则实。”
解析:
病机:实证的本质是邪气亢盛,正气未虚,邪正相争激烈。
经典依据:《素问·通评虚实论》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二、五实证(《内经》分类)
原文:
“所谓五实者,实于心则脉盛,实于肺则皮热,实于脾则腹胀,实于肾则前后不通,实于肝则瞀闷。”
解析:
脏腑 | 实证表现 | 病机与临床意义 |
---|---|---|
心 | 脉盛(洪大有力) | 心火亢盛,或热入血分(如高热、狂证)。 |
肺 | 皮热(肌肤灼热) | 肺热壅盛(如肺炎、表热证)。 |
脾 | 腹胀(胀满拒按) | 脾失健运,气滞或食积(如消化不良、肠梗阻)。 |
肾 | 前后不通(二便闭) | 肾气壅滞或湿热下注(如癃闭、便秘)。 |
肝 | 瞀闷(昏闷烦躁) | 肝气郁结化火或肝阳上亢(如中风先兆)。 |
注:五实证源自《素问·玉机真脏论》,是判断疾病危重程度的指标之一(五实死,五虚亦死)。
三、实证的治疗大法
原文:
“伤寒汗、吐、下诸法,皆所以攻其实也。”
解析:
汗法:
适用:表实证(如恶寒无汗、脉浮紧)。
方例:麻黄汤。
吐法:
适用:痰食壅滞上焦(如宿食停胃、痰厥)。
方例:瓜蒂散。
下法:
适用:里热结滞(如便秘、阳明腑实)。
方例:大承气汤。
原则:根据邪气所在部位(表、里、上、下)选择祛邪途径。
四、代表方剂:防风通圣散
原文:
“若防风通圣散、两解表里之实,方法颇纯,可与仲景法互用。”
解析:
组成:防风、荆芥、麻黄(解表)、大黄、芒硝(泻下)、栀子、黄芩(清热)、石膏、滑石(清里)、当归、白芍(和血)等。
功效:表里双解,适用于外感风寒、内有积热的复杂实证(如荨麻疹、肥胖症伴便秘)。
与仲景法对比:
仲景侧重分治表里(如先解表后攻里),防风通圣散则表里同治,体现“杂病治法”的灵活性。
五、临床要点总结
辨证关键:
实证需与虚证鉴别(如腹胀虚证喜按,实证拒按)。
五实证提示脏腑邪气壅盛,需紧急干预。
治疗禁忌:
勿犯“虚虚实实”之戒(实证忌补,虚证忌攻)。
现代应用:
防风通圣散可用于代谢综合征(肥胖、高血压)属表里俱实者。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四·实证》
<目录>卷四
<篇名>实证
属性:邪气盛则实。所谓五实者,实于心则脉盛,实于肺则皮热,实于脾则腹胀,实于肾则前后不通,实于肝则瞀闷。伤寒汗、吐、下诸法,皆所以攻其实也。若防风通圣散、两解表里之实,方法颇纯,可与仲景法互用。
六、附:五实证与五虚证对比
五实证(邪盛) | 五虚证(正虚) |
---|---|
脉盛(心) | 脉细(心气不足) |
皮热(肺) | 皮寒(肺阳虚) |
腹胀(脾) | 泄泻(脾虚不运) |
二便闭(肾) | 二便失禁(肾气不固) |
瞀闷(肝) | 目昏(肝血亏) |
按:陈修园以《内经》五实证为纲,结合伤寒攻邪三法,强调实证治疗需“给邪出路”,防风通圣散是其表里同治思想的典范。此篇对急症、杂病攻邪策略具有重要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