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医学实在易·阻塞清道诗》深度解析
一、原诗全文
元仪救肺论超超,贝菀夏蒌力不饶。
借用还魂通气道,立看死证起崇朝。
二、核心概念:清道与浊道
清道阻塞
定位:指呼吸道(肺系)的气机壅塞,表现为咳喘、痰壅、气促甚则窒息。
病机:痰、热、瘀等实邪阻滞肺气宣降。
危候:
“天气不入,谷气不出,清道不通而终矣。”
即呼吸衰竭伴代谢紊乱(缺氧+无法进食)。
浊道阻塞
定位:指消化道(肠腑)的壅滞,如便秘、肠梗阻。
治法:承气汤类攻下通腑(与前文“防风通圣散”对应)。
三、马元仪“救肺法”解析
方药组成:
核心药物:
瓜蒌(宽胸涤痰)、紫菀(润肺下气)、半夏(燥痰降逆)、贝母(清热化痰)。
辅佐:桔梗、枳壳(宣降肺气)、苏子、杏仁(止咳平喘)、橘红(理气化痰)、甘草(调和)。
方义:
重点:以化痰宣肺为主,兼调气机升降(桔梗↑枳壳↓)。
特色:
不用麻黄等峻猛之品,避免耗气伤阴。
针对痰热壅肺的“慢性阻塞”更稳妥。
现代对应:
适用病证: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气肿、哮喘痰多者。
四、急救法:还魂汤的妙用
原文:
“借用还魂通气道,立看死证起崇朝。”
还魂汤组成(《金匮要略》):
麻黄9g、杏仁25粒、炙甘草3g。
急救机制:
麻黄:开宣肺气,解除支气管痉挛。
杏仁:降气平喘,协同麻黄一宣一降。
炙甘草:缓急和中,防麻黄过散。
应用场景:
痰阻气道导致的突发窒息(如痰厥、哮喘持续状态)。
与马元仪方对比:
马方:治慢性痰阻(缓则治本);
还魂汤:救急性窒息(急则治标)。
五、临床思维拓展
1. 清道阻塞的阶梯治疗
阶段 | 表现 | 治法 | 代表方 |
---|---|---|---|
轻症 | 咳痰黏稠、胸闷 | 化痰宣肺 | 马元仪方(贝蒌夏菀) |
重症 | 呼吸急促、面青唇紫 | 开窍通闭 | 还魂汤(麻杏草) |
恢复期 | 痰减气弱 | 健脾益肺 | 六君子汤 |
2. 吴医流派的反思
原文批评:
“吴医以清微渣滓之品,文其短拙。”
解读:
吴门医派(叶天士等)善用轻灵药物(如枇杷叶、桑叶),但对重症痰阻可能力有不逮。
陈修园强调:危急时需用麻黄类峻药,不可一味追求“轻清”。
六、现代应用案例
案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
急性期(痰壅喘促):
还魂汤合三子养亲汤(苏子、白芥子、莱菔子)急煎频服。
缓解期(痰黏咳喘):
马元仪方加减:瓜蒌15g、浙贝10g、紫菀12g、半夏9g,配合黄芪补肺固表。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四·实证·阻塞清道诗》
<目录>卷四\实证
<篇名>阻塞清道诗
属性:元仪救肺论超超,贝菀夏蒌力不饶(吴医以清微渣滓之品,文其短拙,不特马元仪一人,借用还魂(汤)通气道,立看死证起崇朝。
实病失治而死者多由阻塞,有清道浊道之分∶阻塞清道者,法当救肺,吴人马元仪以栝蒌、紫菀、半夏、贝母、桔梗、枳壳、苏子、杏仁、橘红、甘草之属以开之;因循不治,则天气不入,谷气不出,清道不通而终矣。
七、总结
学术价值:
提出“清道/浊道”分治理论,完善实证辨证体系。
马元仪方与还魂汤构成“慢性调治-急救”的完整方案。
临床启示:
痰阻重症需敢于用麻黄等峻药,但需配伍得当(如杏仁制麻黄之燥)。
吴门轻灵法适用于调理,非急救首选。
按:此诗凸显陈修园“重实效、轻门户”的学术风格,对呼吸系统急重症的中医治疗至今仍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