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医学实在易·阻塞浊道诗》深度解析
一、原诗全文
救胃传来理本幽,三承四顺大柴求。
阳明气顺针机转,有脚阳春自我留。
二、核心概念:浊道阻塞
浊道定义
解剖定位:指消化道(胃、肠)传导通路。
病机特点:实邪(燥屎、宿食、瘀热)壅滞,腑气不通。
危候标志:
“腹满实坚,二便不出,浊道不通而终矣。”
对应现代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重症胰腺炎等急腹症。
与清道对比
阻塞类型 病位 核心病机 危候表现 清道 呼吸道 痰热壅肺 窒息(呼吸衰竭) 浊道 消化道 燥屎/热结腑实 肠痹(多器官衰竭)
三、张心在“救胃法”解析
1. 三大攻下方剂
方剂 | 组成特点 | 适用证型 | 现代对应病症 |
---|---|---|---|
三承气汤 | 大黄+芒硝(峻下热结) | 阳明腑实(痞满燥实坚) | 肠梗阻、重症感染性便秘 |
四顺清凉饮 | 大黄+当归(泻火通便兼养血) | 血虚热结(如产后便秘、老年燥结) | 习惯性便秘伴贫血 |
大柴胡汤 | 柴胡+黄芩+大黄(和解攻下) | 少阳阳明合病(胁痛便秘伴发热) | 胆囊炎合并肠梗阻 |
2. 方义精要
救胃内涵:
“胃”泛指六腑,治法是通降腑气(“阳明气顺针机转”)。
通过泻浊排毒,恢复胃肠“以降为和”的功能。
选方逻辑:
承气汤:纯热结;四顺饮:热结兼血虚;大柴胡:兼少阳证。
四、关键诗句解读
“救胃传来理本幽”
幽:指脾胃升降机理深奥(《内经》“脾胃者,仓廪之官”)。
强调通腑法需精准辨证(如虚实夹杂者需攻补兼施)。
“有脚阳春自我留”
典故:化用唐代宰相宋璟“有脚阳春”典故(喻仁政广施)。
医学寓意:及时通腑可挽回生机,如春回大地。
五、临床思维拓展
1. 浊道阻塞的阶梯治疗
阶段 | 表现 | 治法 | 代表方 |
---|---|---|---|
轻症 | 腹胀便秘、舌苔厚腻 | 缓下通腑 | 小承气汤/麻子仁丸 |
重症 | 腹痛拒按、呕吐无便 | 峻下通闭 | 大承气汤+胃肠减压 |
虚实夹杂 | 便秘伴气血亏虚 | 攻补兼施 | 四顺清凉饮/黄龙汤 |
2. 禁忌与变通
禁忌:
肠穿孔、缺血性肠病禁用峻下(需手术干预)。
变通:
老年虚秘:用增液承气汤(大黄+玄参、麦冬)。
六、现代应用案例
案例(急性肠梗阻):
辨证:阳明腑实(腹痛、呕吐、无排气排便,CT示肠管扩张)。
治疗:
大承气汤(大黄15g后下、芒硝9g冲服、厚朴12g、枳实12g)灌肠+鼻饲。
配合针刺足三里、上巨虚(促进肠蠕动)。
转归:12小时内排气排便,梗阻解除。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四·实证·阻塞浊道诗》
<目录>卷四\实证
<篇名>阻塞浊道诗
属性:救胃传来理本幽,三承(气汤)四顺(清凉饮)大柴(胡汤)求,阳明气顺针机转,有脚阳春自我留。
阻塞浊道者,法当救胃,歙人张心在以三承气汤、 四顺清凉饮、大柴胡之属以下之;因循不治,则腹满实坚,二便不出,浊道不通而终矣。
七、总结
学术价值:
完善“浊道-通腑”理论体系,与“清道-宣肺”形成内外呼应。
强调六腑以通为用,为急腹症中医治疗提供范式。
临床启示:
危急时需果断用下法(如承气汤),但需严格把握适应证。
“四顺清凉饮”体现攻邪不伤正的思想(当归养血防大黄峻烈)。
按:此诗彰显陈修园“祛邪即是扶正”的学术观,对当今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仍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