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医学实在易·积聚诗》系统解析
一、积聚核心定义
积聚:
积(阴证):五脏所生,有形固定,推之不移(如肿瘤、硬化)。
聚(阳证):六腑所成,无形游走,推之可散(如气胀、痉挛)。
病机:气滞、血瘀、痰凝、食积等导致气血结聚,与肝、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二、基础治法与通用方
1. 主方:平胃散加减
组成:苍术、厚朴、陈皮、甘草 + 大黄(酒浸倍量)。
加减:
必加药:䅟蓄、大麦芽、川芎(等分),木香、沉香(1/3量)。
用法:研末,姜汤送服,黄昏服药,禁油腻、房事。
2. 核心策略
攻积:大黄通腑逐瘀,平胃散燥湿运脾。
调气:木香、沉香行气导滞,川芎活血。
去邪标志:大小便排出秽物为效。
三、五脏积证分型论治
积证 | 部位与名称 | 病机 | 平胃散加减法 | 关键药对 |
---|---|---|---|---|
肝积 | 左胁下(肥气) | 肝郁血瘀 | 去苍术,加柴胡、鳖甲、青皮、莪术 | 柴胡+鳖甲(疏肝软坚) |
肺积 | 右胁下(息贲) | 痰瘀阻肺 | 加白豆蔻、桑白皮、贝母 | 桑白皮+贝母(泻肺化痰) |
心积 | 脐上至心下(伏梁) | 心脉瘀阻 | 去苍术,加肉桂、黄连、石菖蒲、莪术 | 黄连+肉桂(交通心肾) |
脾积 | 胃脘(痞气) | 脾虚湿困 | 原方不加减 | 苍术+厚朴(燥湿健脾) |
肾积 | 小腹上冲(奔豚) | 肾寒冲逆 | 去苍术、大黄、陈皮、麦芽、䅟蓄,加茯苓、肉桂、当归、吴茱萸、附子 | 肉桂+附子(温肾降逆) |
四、兼证灵活加减
兼证类型 | 加减药物 | 作用 |
---|---|---|
热积 | 黄芩、黄连 | 清热燥湿 |
寒积 | 干姜、肉桂、附子 | 温阳散寒 |
酒积 | 葛根 | 解酒化湿 |
痰积 | 南星、半夏 | 化痰散结 |
水积 | 海藻、猪苓、泽泻 | 利水消肿 |
血积 | 桃仁、红花 | 活血化瘀 |
肉积 | 阿魏、山楂 | 消食化滞 |
果积 | 麝香、草果 | 芳香破积 |
五、特殊治法与方剂
理中汤加味(中央运四旁法)
组成:理中汤(人参、白术、干姜、甘草) + 桂枝、附子、麻黄、细辛。
作用:温补中焦,激发阳气流通,使积聚“不攻自散”。
适用:虚寒体质或久病正虚者。
奔豚证专方
调整:去平胃散燥烈之品,以茯苓为君,配伍肉桂、吴茱萸、当归、附子。
佐药:川楝子、李根白皮(降冲逆)。
用法:炼蜜为丸,淡盐汤送服(缓治肾虚冲气)。
六、经典理论依据
《难经》:
“积者阴气,聚者阳气。”
积属五脏,聚属六腑,分阴阳论治。
《金匮要略》:
奔豚汤治“气从少腹上冲心”,与肾积奔豚证呼应。
《内经》:
“坚者削之,结者散之。”
积聚治疗以“消导攻伐”为主,兼顾正气(如理中汤法)。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四·实证·积聚诗》
<目录>卷四\实证
<篇名>积聚诗
属性:积聚病形各不同,黄(大黄)加平胃(散)按经(五脏为积,六腑为聚,按各经加药)攻,理中(汤)妙得中央运(执中央以运四旁,)桂附麻辛大气充(理中汤加桂枝、附子、麻黄、细辛等药,令大气流行充满,则积聚不攻而自去。)
积者,五脏所生,推之不移,属阴;聚者,六腑所成,推之则移,属阳;统以平胃散加蓄、大麦芽、川芎各等分,木香、沉香各三分之一,大黄酒浸倍用,为末,每服三钱,姜汤送下,忌油腻动气之物及房事一月。服药须黄昏,勿食晚饭,大小便见恶物为度。
肝积在左胁下,名“肥气”,去苍术加柴胡、鳖甲、青皮、莪术。
肺积在右胁下,名“息贲”,加白豆蔻、桑白皮、贝母。
心积起脐上至心下,大如臂,名“伏梁”,去苍术加肉桂、黄连、石菖蒲、莪术。
脾积在胃脘,腹大如盘坚如石,名“痞气”,照原方不加减。惟肾积发于小腹,上奔冲心而痛,名“奔豚”,去苍术、大黄、陈皮、麦芽、 蓄,加茯苓为君,肉桂、当归、吴茱萸、附子、以楝子、李根白皮为佐,研末,炼蜜为丸,淡盐汤送下。
若虚弱之人,衰其半而止,或以补热佐之。其余热积加芩、连、寒积加姜、桂、附子,酒积加葛根,痰积加南星、半夏,水积加海藻、猪苓、泽泻,血积加桃仁、红花,肉积加阿魏、山楂,果积加麝香、草果。
七、临床要点总结
辨证关键:
积:固定疼痛,舌紫暗瘀斑,脉沉涩。
聚:游走胀满,舌苔厚腻,脉弦滑。
分经用药:
肝积佐柴胡,肺积佐桑皮,心积佐菖蒲,肾积重温通。
攻补权衡:
体壮者直攻其积(平胃散+大黄);体虚者先补后攻(理中汤+桂附)。
现代对应:
积≈肿瘤、肝硬化;聚≈肠梗阻、胃肠功能紊乱。
按:陈修园以平胃散为基,融汇五脏分经论治与兼证加减,体现“执简驭繁”的学术思想。其“中央运四旁”理论(理中汤加味)尤为精妙,提示治疗积聚需重视中焦气机枢纽作用,对现代消化系统疾病及肿瘤辅助治疗具有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