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医学实在易·伤食诗》系统解析
一、伤食证核心病机
定义:因饮食不节,食滞胃肠,气机壅塞。
关键症状:
典型表现:嗳腐吞酸、脘腹胀满、厌食、大便酸臭。
危重指征:腹部硬满拒按(提示食积化热,腑气不通)。
二、分阶段论治
1. 轻症(食滞胃脘)
症状:胸闷嗳腐,腹胀不舒,舌苔厚腻。
治法:消食导滞。
主方: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加味:
必加药:山楂(消肉积)、麦芽(消面食)、神曲(消酒积)、莱菔子(消痰滞)。
用法:炒紫研末,冲服效果更佳。
2. 重症(食积化热,腑实结滞)
症状:腹痛拒按,便秘,发热,脉沉实。
治法:通腑泻热。
主方:三一承气汤(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甘草):
大黄、芒硝、厚朴、枳实、甘草。
禁忌:无便秘拒按者勿用,防伤正气。
3. 急症(食停上膈)
症状:胸膈满闷,欲吐不得。
治法:因势利导,涌吐食积。
方药:
瓜蒂散(瓜蒂、赤小豆)或《千金》探吐法(烧焦食物研末酒服)。
操作:服药后以手指探喉催吐。
三、经典治疗禁忌
勿滥用消导:
仅有头痛、恶寒、发热(外感表证)者,禁用山楂、麦芽等,以免引邪入里。
勿妄猜停食:
景岳警示:“无病之人,谁有不食?”不可因患者主观臆测而盲目消导。
防“酿酒效应”:
若仅用神曲、山楂等轻消,食积未去反发酵,可致胃气日衰(如酿酒般腐浊内生)。
四、脉诊与预后
《内经》脉象: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
机理:食塞上焦,气机壅遏,阳根被抑,尺脉断绝。吐则气通脉复,不吐则元气脱竭。
现代意义:类似肠梗阻危象,吐法可缓解高位梗阻。
五、古今治法对比
治法 | 古法 | 现代调整 |
---|---|---|
消食导滞 | 平胃散加炒三仙、莱菔子 | 保和丸(中成药)+ 鸡内金 |
通腑泻热 | 三一承气汤 | 大柴胡汤(胆囊炎合并食积) |
涌吐 | 瓜蒂散(剧毒慎用) | 洗胃术(急症) |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四·实证·癫狂痫诗》
<目录>卷四\实证
<篇名>伤食诗
属性:嗳腐吞酸腹不舒,食伤平胃(散)可消除,若还拒按宜(大)承气(汤),慎勿因循反(只用神曲)致虚(徒用山楂、麦芽之类,则所伤之物,未能自下,聚于胃中,如酿酒一般,则胃气日见其败伤。
伤食症必有胸闷、嗳腐、腹胀等症,宜以平胃散加麦芽、山楂、神曲、莱菔子,炒紫研末消之。《千金》取其余类,烧作末,酒服方寸匕,便吐其宿食,即瘥。若初伤,食尚在膈,服此汤后,即以手探吐,或以瓜蒂散吐之。若伤之已久,肿满拒按,宜以三一承气汤下之。若无胸闷、嗳腐等症,但见头痛、恶寒、发热,是外感之证,切不可用消导之品,致外邪陷入,变证百出。伤寒不禁食,故用桂枝汤啜粥,是开章第一义,读仲景书自明。余见西北之人,多有非食而疑食者,曰某日曾食某物,或某肉,或某面,某日即病,医者因其所言,又见其胃口不开,必先治食。景岳云∶“无病之人,谁有不食,岂必预为停食以待病至者,斯可信其无食乎”。凡一味胡猜,妄行剥削者,闻斯言而当知所返也。此证属内积,故列于实证。
(经义)《经》云∶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谓食塞于上,而脉绝于下也。何者。阳火之根,本于地下,阴水之源,出于天上。食塞于上,是绝五脏之源,源绝则水不下流。两尺脉绝,吐去上焦之物,而脉自通。如不能吐,则非食病,乃是根蒂之先拔,故死。
六、临床要点总结
辨证关键:
轻症:苔腻、嗳腐——消导。
重症:拒按、便秘——攻下。
治疗陷阱:
外感误用消导(邪陷里证)。
虚证妄用攻伐(伤正致虚)。
经典教训:
西北地区“非食疑食”案(提示问诊需客观,勿被患者误导)。
按:陈修园承仲景“伤寒不禁食”之旨,强调伤食治疗需分阶段(消、吐、下),其“三因制宜”(因地、因人、因势)思想,对现代消化系统疾病辨治仍有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