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医学实在易·久服地黄暴脱诗》深度解析
一、核心病机与危险信号
病机本质:
长期过服滋腻补阴药(如地黄、阿胶、龟板等),导致阴浊壅盛,阳气衰微,形成“水邪滔天”之势。
暴脱诱因:
轻微刺激(如情绪波动、房劳、饮食不节)即可引发阴阳离决,出现:
命痰:水泛上焦,喉中痰鸣漉漉(阴浊上壅)。
命汗:大汗淋漓如油(阳气外脱)。
二、误补成灾的渐进过程
1. 潜伏期(阴浊暗生)
症状:看似“亚健康”状态
精神萎靡、偶咳、腰膝酸软
间歇性咳血、便血、小便色变
医误:
误用“王道平补”方(六味丸、八仙长寿丸等),叠加胶类(鹿角胶、海参胶),进一步滋腻碍阳。
2. 暴发期(阴阳离决)
触发因素:嗔怒/房劳/宴饮等常人小事
危象表现:
突然昏迷、痰涎壅盛
吐泻交作、大喘大汗(类似中风,实为阴盛格阳)
三、急救三法(回阳救逆)
治法 | 方剂 | 加减要点 | 作用机理 |
---|---|---|---|
拨云见日 | 通脉四逆汤 | 重用干姜、附子 | 破阴回阳,急救亡阳 |
急筑堤防 | 术附汤 + 姜汁半盏 | 白术固中,姜汁宣通 | 健脾摄水,防阴浊泛滥 |
导流归海 | 上方 + 茯苓30-60g | 茯苓独重 | 利水泄浊,引阴邪从下而出 |
关键禁忌:
暴脱时禁用人参(敛邪助阴)
苏醒后可酌加人参(培元固脱)
四、经典理论溯源
《周易》警示:
“履霜坚冰至”——长期滋阴如积霜,终致阴寒暴脱(坚冰)。
《伤寒论》:
通脉四逆汤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阴盛格阳)。
景岳教训: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被滥用,反致滋阴过剂。
五、现代临床启示
对应病症:
长期服用六味地黄丸的“亚健康”人群突发休克。
慢性病患者过度“食疗”(如阿胶、海参)后急性衰竭。
鉴别诊断:
与中风鉴别:无口眼歪斜,有长期滋阴史。
与亡阳证鉴别:此前无明显阳虚症状。
预防要点:
滋阴药需配伍砂仁、陈皮等行气药。
定期监测舌苔(腻苔示阴浊内停)。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四·实证·久服地黄暴脱诗》
<目录>卷四\实证
<篇名>久服地黄暴脱诗
属性:补水(熟地、阿胶、淡菜肉、海参胶、龟板胶、女贞子、枸杞之类)酿成水巨灾(阴气弥布,不见天日,)命痰(水泛于上,漉漉有声为命痰)命汗(水越于外,大汗不止为命汗)势难回(阳主生而阴主死,人当将死之顷,全是阴阳用事,故现上二证,)茯苓泄去群阴气(泄水抑阴,即是扶阳,)姜附迎阳春又来。
久服地黄暴脱证,当未脱时,其人起居如故,惟精神不旺,或微有咳嗽;或腰膝无力;或偶然咳血,旋即自愈;或偶患肠红;或痔疮射出血线;或小便偶然变色;大便溏秘无常。
此证尽可以弗药。而过于保养者,每日延医满座。间有逢迎之辈,自言有不寒不热,王道平补之法,遂与投机。以六味地黄丸、八仙长寿丸、七味地黄丸、大补元煎、人参养荣汤诸方为主,加入鹿角胶、阿胶、鹿茸、海参胶、淡菜胶、紫河车之类,兼服归脾汤、逍遥散,亦加地黄,服之良久,不见其益,亦不见其害。然满腔中俱是浊阴弥沦,大犯《周易》“履霜坚冰至”之戒。或偶因嗔怒,或偶近房室,或偶然宴饮,偶然劳动,未避风日,遂猝然无知,痰涎壅盛,吐泻,大喘大汗等证,与中风无异。医者归咎于前数端之自取,而不知前数端为生人所不免之事,岂一疾遂若此之危。惟平日补水滋水,以致水邪滔天,一作不可救止。治之之法有三∶一曰拨云见日,以大剂通脉四逆汤为加减;一曰急堤提防,以大剂术附汤加姜汁半盏;一曰导流归海,即前二方重加茯苓。信服不疑,可救十中之二、三。苏后再加人参,若实时用参,反不能回阳,识此勿误。此证因误补所致,故列于实证。
六、血泪教训总结
王道平补之祸:
六味丸等并非无害,久服需辨证。
胶类陷阱:
阿胶、鹿角胶等需阳气运化,阳虚者慎用。
治未病思维:
见微知著(便血、尿变即应停补)。
按:陈修园此篇实为对时医滥补的雷霆棒喝!其“茯苓泄浊”“姜附回阳”之法,不仅救急,更警示后人——“补药杀人无过”之弊,尤甚于攻伐。现代养生热潮下,此理更当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