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医学实在易·室女经闭诗》深度解析
一、室女经闭诗原文
经闭热羸食少时,须从多汗破其疑,血由汗泄冲源涸,苦敛方推芦荟奇。
白话解:
少女经闭伴发热、消瘦、食欲减退,若兼多汗,需注意血汗同源——汗出过多则血海(冲脉)空虚,经血无源可下。此时当用极苦之药(如芦荟)收敛汗液,使血归冲脉,经血得通。
二、室女经闭分型论治
1. 虚证(常见误治)
病机:思虑伤脾,气血不足,血海不充。
表现:经闭、面色萎黄、心悸失眠、食少乏力。
治法:补脾养血。
方药:归脾汤 + 生鹿茸(温补冲任)。
风险:若误辨为实证而用攻伐,或过服温补,反致热炽汗多,病情加重。
2. 实证(真机所在)
病机:血闭化热,迫津外泄(多汗),血汗互耗,冲脉干涸。
关键点:
多汗是辨证核心(汗为心液,血汗同源)。
补剂无效或反剧,提示非纯虚证。
治法:苦寒敛血,引血归经。
方药:芦荟丸(芦荟为主药,极苦敛汗,清热通经)。
用法:初服日三剂,汗止后减为日一剂,连服一月。
三、芦荟丸作用机制
敛汗存血:苦寒之性收敛外泄之汗,减少津血耗伤。
清热通经:清血分郁热,解除经闭之因。
下行冲脉:引导血归血海,促进月经来潮。
注:此方适用于热闭实证,虚寒者禁用(需辨汗之冷热、舌脉虚实)。
四、男女祟病(附:喻嘉言却邪汤)
表现:消瘦、精神恍惚、睡时流涎或战栗,如邪祟附体。
病机:正虚邪恋,阴阳交争。
治法:灵物引邪,羊肉为引。
方药:却邪汤(犀角、羚羊角、龙齿、虎骨、牡蛎、鹿角霜等研末,羊肉浓汁调服)。
原理:借灵物(动物药)残存精气,与羊肉膻味诱导邪气转附,从大便排出。
渊源:仿上古“祝由”移精变气法,属心理-药物结合疗法。
五、临床要点总结
室女经闭辨证关键:
多汗是实证标志,提示血汗互耗,非单纯血虚。
补剂无效时,需考虑苦寒敛血法(芦荟丸)。
祟病治疗特色:
用动物药与羊肉“以形引邪”,结合精神调摄(现代可对应癔症或精神性厌食)。
禁忌:
芦荟丸苦寒,脾胃虚弱者慎用;祟病需排除器质性疾病后施用。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四·实证·室女经闭诗》
<目录>卷四\实证
<篇名>室女经闭诗
属性:经闭热羸食少时,须从多汗破其疑,血由汗泄冲源(血海)涸,苦敛方推芦荟奇。
男女祟病,食减肌削,精神恍惚,睡时口流白沫,或战栗,绝而复苏。喻嘉言却邪汤,用犀角、羚羊角、龙齿、虎威骨、牡蛎、鹿角霜、人参、黄 等药合末,另以羊肉半斤,煎取浓汁三盏,尽调其末,一次服立愈。盖以祟附于身,与人身之神气交持,亦逼处不安无隙可出。故用诸多灵物之遣形,引以羊肉之膻,俾邪气转附骨肉,移从大便而出。仿上古移精变气,“祝由” 遗事,而充其义耳。此论主邪而言,故列于实证(节录《寓意草》。
室女经闭,发热食少,肌削多汗,用归脾汤加生鹿茸治之。治之不效,或反剧;宜从多汗一证而审其病源。盖经血内闭,止从皮毛间透出一路,以汗亦血也。宜用极苦之药,敛血内入,而下通于冲脉,先令汗止,自然热退经行。芦荟丸日进三服,一月后日进一服,甚效。此证因服补剂反剧,故列于实证(节录《寓意草》。
六、现代应用参考
多汗型经闭:
可见于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芦荟丸思路可借鉴(需辨证加减)。
精神性疾患:
却邪汤中犀角、虎骨今已禁用,可代之以水牛角、代赭石等,保留“重镇安神”法。
按:陈修园此篇揭示室女经闭“血汗同病”之奥,及祟病“移精变气”之巧,体现了中医“审证求因”的深度与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