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医学实在易·砂证诗》深度解析
一、砂证诗原文
风寒湿与瘴邪干,斑点如砂仔细看,浅则括摩深刺血,救危慎勿等痫观。
白话解:
砂证因风寒湿邪或山岚瘴气侵袭肌表而发,皮肤可见朱砂样斑点。轻症用刮痧,重症需刺血急救,切勿延误(不可当作普通癫痫治疗)。
二、砂证核心特征
起病特点:
突发骤作,或气逆面青、四肢冰冷、视物模糊(迷砂);
或腹中剧痛如绞(绞肠砂)。
典型体征:
皮肤斑点:如砂粒状,刮之呈朱砂色红疹(类似现代“瘀斑”或“出血点”)。
病机关键:
邪闭肌表:风寒湿邪或瘴气郁于肺脾(肺合皮毛,脾主肌肉),导致气机逆乱。
气血壅滞:邪毒内攻,轻则络脉瘀阻,重则内陷脏腑(危候)。
三、砂证分型与急救治法
证型 | 表现 | 急救治法 | 操作要点 |
---|---|---|---|
浅证 | 斑点显,气逆肢冷 | 刮痧法 | 热汤拍打腕、膝窝至红紫斑出 |
深证 | 腹痛如绞,神昏 | 刺血法 | 刺十指、百会、委中、手腕出血 |
危证 | 邪陷脏腑,气机闭塞 | 综合刺血+药物 | 急用芳香开窍药(如痧药丸) |
注:
刮痧部位:手腕、肘窝、膝窝(委中穴)等阳经分布区。
刺血要点:
十指尖(十宣穴)刺血——通窍醒神;
百会刺血——开喑门(治热毒上攻);
委中刺血——泻毒下行(古称“血郄”)。
四、理论溯源与医家观点
张隐庵论砂证:
砂证斑点如朱砂,是邪郁肌表的标志,刮痧或刺血可“开鬼门”泄邪。
肺脾气机受阻则现肢冷、腹痛,需分浅深施治。
与斑疹鉴别:
砂证:邪在肌腠,刮刺可解;
斑疹(如伤寒发斑):热毒入血,需清热凉血(不可单纯刮刺)。
五、现代应用与科学解释
对应现代疾病:
中暑(热射病)、急性胃肠炎(绞肠砂)、过敏性紫癜(斑点如砂)。
刮痧/刺血原理:
通过机械刺激使毛细血管破裂,促进局部微循环,释放内源性镇痛物质。
改良疗法:
刮痧可用牛角板或瓷勺蘸植物油操作;
刺血后拔罐(如委中穴)增强排毒效果。
六、临床注意事项
禁忌证:
凝血功能障碍、体质极虚者慎用刺血法;
皮肤溃烂处禁刮。
预后判断:
刮刺后症状缓解者为轻证;
无效或加重者需考虑邪陷心包(如中毒性休克),宜中西医结合抢救。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四·实证·砂证诗》
<目录>卷四\实证
<篇名>砂证诗
属性:风寒湿与瘴邪干,斑点如砂仔细看,浅则括摩深刺血,救危慎勿等痫观。
砂证者,病起于骤然,或气逆面青,肢冷,目暗,俗称迷砂是也。或腹中绞痛,俗称绞肠砂是也。张隐庵曰∶身上有斑点如砂,或用麻刮之,则累累如朱砂,故名曰砂。此乃风寒湿邪或山岚瘴气,袭于肌表之间。皮者,肺之合;肌者,脾之合。肺主气而脾主腹。邪内干于肺,则气逆而面青肢冷;干于脾,则腹中绞痛。故浅者刮之,深者刺之,使邪气外泄,而痛可止。若甚而失于救刺,则邪干脏而气机不转,即不能救矣。近时名曰斑砂,宜刺百会出血,名为开喑门。喑门即斑疹,故以治喑之法治之。若非热甚于斑,又不必刺百会也。
(孙男心典)按∶刺法以针刺手腕中、足委中及十指出血。刮法用手掌着热汤,重打手腕、足委中,至红紫,大有斑如痘大(俗本“砂”作“痧”。
七、附:砂证急救方药(古籍补充)
绞肠砂:
藿香正气散(寒湿型)或 玉枢丹(秽浊型)内服。
迷砂神昏:
行军散吹鼻或 安宫牛黄丸(热闭者)。
按:砂证治法体现中医“给邪出路”的急救智慧,刮痧、刺血至今仍是基层实用的外治技术。然危重症需结合现代医学,避免延误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