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医学实在易·痿证诗》深度解析
痿证诗原文
《内经》治痿取阳明,专主宗筋关节行。古有虎潜丸守服,淫羊术柏佐功成。
一、痿证核心理论
经典依据:
《素问·痿论》提出"治痿独取阳明",因阳明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大筋),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
病机关键:阳明虚则不能化生水谷精气,宗筋失养,发为痿躄(下肢痿弱无力)。
辨证要点:
痿而不痛(与痹证鉴别):肢体软弱无力,但无疼痛。
脾胃虚弱:多伴食欲不振、肌肉消瘦、舌淡脉弱。
二、治法与方药
(一)主方:虎潜丸(《丹溪心法》)
组成:黄柏、龟板、知母、熟地、陈皮、白芍、锁阳、虎骨(现用狗骨代)、干姜。
功效:滋阴降火,强筋壮骨。
适用:肝肾阴虚,筋骨痿软(症见腰膝酸软、咽干舌红)。
(二)加减方:淫羊藿合剂
组成:淫羊藿30g(去刺)、天冬15g、紫菀9g、苍术6g、黄柏3g。
方义:
淫羊藿(仙灵脾):补肾阳,强筋骨(《本经》"主阴痿绝伤,茎中痛,利小便")。
天冬+黄柏:滋阴清热,制淫羊藿之温燥。
苍术:健脾燥湿,助阳明布化。
紫菀:宣肺气,通调水道("肺主气,气化则湿化")。
适用:痿证兼湿热浸淫(症见下肢沉重、苔黄腻)。
三、治疗策略
独取阳明:
补益脾胃:小建中汤、补中益气汤(适用于纯虚证)。
清化湿热:二妙丸(苍术、黄柏)+ 茯苓、薏苡仁(湿热痿证)。
兼顾肝肾:
虎潜丸为标本兼顾之方,既补阳明,又滋肝肾。
通调肺气:
紫菀、杏仁等宣肺药可助气化,间接润宗筋("肺朝百脉")。
四、经典理论延伸
《内经》五痿分治:
肺热叶焦→痿躄(清燥救肺汤)。
湿热不攘→筋痿(加味二妙散)。
髓减骨枯→骨痿(虎潜丸+鹿角胶)。
陈修园创新点:
在"取阳明"基础上,强调淫羊藿的温阳作用,与黄柏配伍形成"寒温并用"之法。
五、现代应用
对应疾病:
重症肌无力、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格林巴利综合征等属痿证者。
注意事项:
勿混痹治痿:痹证多痛,痿证不痛,禁用风湿药(如川乌、草乌)。
慎用苦寒:长期清热易伤脾胃,反加重痿弱。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四·实证·痿证诗》
<目录>卷四\实证
<篇名>痿证诗
属性:《内经》治痿取阳明,专主宗筋关节行,古有虎潜丸守服,淫羊术柏佐功成。
痿者,两足痿弱不能行也(痿而不痛),宜独取阳明。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若阳明虚,不能受水谷之气而布化,则五脏无所禀,宗筋无所养,而痿作矣。宜虎潜丸主之,或以淫羊藿剪去刺一两,天门冬五钱,紫菀三钱,苍术二钱,黄柏一钱,水煎服。本方意义非熟于《神农本草经》者,不可与语也。此证为胃虚不足,故列于
六、验案举例
案例:下肢痿软(重症肌无力)
症见:双下肢无力半年,行走困难,食欲差,舌淡苔白。
处方:虎潜丸去知母、黄柏,加黄芪30g、白术15g。
疗效:2月后肌力明显改善。
按:陈修园此诗简明扼要,以虎潜丸为基,辅以淫羊藿合剂,既遵《内经》之旨,又创寒温并用之巧,对现代神经肌肉疾病治疗颇具启发。临床需牢记"治痿首重脾胃,兼顾肝肾"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