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医学实在易·遗溺诗》系统解析
遗溺诗原文
遗溺肾元虚且寒,好将肉桂配鸡冠,补中益气(汤)上焦治,参附山萸自下安。
一、遗溺辨证总纲
核心病机:
下焦虚寒(肾阳不足,膀胱失约)→ 温补肾阳(参附萸肉汤)
上焦气虚(脾肺气虚,水道失制)→ 升提益气(补中益气汤)
鉴别要点:
肾虚遗溺:夜尿频多、畏寒肢冷、腰膝酸软
气虚遗溺:白昼尿频、气短乏力、小腹坠胀
二、分型论治详析
(一)肾阳虚衰型
表现:睡中遗尿、小便清长、舌淡苔白
治法:温肾固脬
主方:
参附萸肉汤(陈修园经验方)
组成:人参9g、附子9g、山茱萸30g(可加益智仁6g)
煎服法:水煎,入盐少许引药入肾
方义:
附子温肾阳
山茱萸酸收敛精
人参益气固脱
鸡冠桂心丸(《诸病源候论》方)
组成:雄鸡冠、桂心等分为丸(如小豆大)
适用:素体阴盛阳虚之遗尿
(二)脾肺气虚型
表现:咳嗽/喷嚏时尿失禁、神疲懒言
治法:益气升提
主方:
补中益气汤(黄芪15g、人参9g、白术9g、升麻3g等)
加减:
兼痰湿:加半夏、陈皮
老年患者:加益智仁、乌药
三、经典理论溯源
《内经》纲领:
"膀胱不约为遗溺"(《宣明五气篇》)
"督脉为病,遗溺"(《骨空论》)→提示可灸百会、命门
《金匮要略》:
"上虚不能制下"→开创从脾肺论治遗溺
巢元方补充:
夜尿多属"阴盛阳虚",需温阳制阴
四、特色疗法
外治法:
盐熨法:炒热青盐熨脐下(温补肾阳)
艾灸:关元、气海、肾俞(每穴灸5-7壮)
食疗方:
韭菜子粥:韭菜子10g+粳米50g(温肾缩尿)
山药芡实羹:健脾固涩
五、现代应用拓展
疾病对应:
小儿遗尿症(肾虚型占70%)
老年压力性尿失禁(气虚型为主)
神经源性膀胱(需配合针灸)
用药注意:
附子需先煎30分钟去毒性
山茱萸用量宜大(30g起效)
禁忌证:
湿热下注(尿黄灼热)禁用温补
糖尿病多尿需先控血糖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四·实证·遗溺诗》
<目录>卷四\实证
<篇名>遗溺诗
属性:遗溺肾元虚且寒,好将肉桂配鸡冠,补中益气(汤)上焦治,参附山萸自下安。
遗溺者,小便不禁是也,主肾虚。余每用附子、人参各三钱,山萸肉一两,或加益智仁二钱,水煮,入盐少许服,多效。亦有脾肺气虚,不能约束水道,《金匮》所谓∶“上虚不能制下者也。”宜补中益气汤之类加减治之。巢氏谓∶“人睡中尿出者,是其素禀阴气偏盛,阳气偏虚,膀胱与肾气俱冷。而夜卧阳气衰伏,不能制阴,阴气独盛,则小便多,而或不禁遗尿。治宜雄鸡冠,桂心二味等分,捣为丸,如小豆大,日三服。”
(经义)《宣明五气篇》曰∶“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骨空论》曰∶“督脉为病,癃痔遗溺。”《痹论》曰∶“淫气遗溺,痹聚在肾。”《厥气论》曰∶“心移热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脉要精微论》曰∶“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本输篇》曰∶“三焦者,足少阴、太阳之所将,实则闭癃,虚则遗溺。”
六、验案举隅
案例1:小儿遗尿(肾阳虚型)
病史:7岁男童,每晚尿床1-2次,冬季加重
处方:
参附萸肉汤(附子减至3g)
配合艾灸关元(隔日1次)
疗效:2周后遗尿频率减半
案例2:老年尿失禁(气虚型)
病史:72岁女性,咳嗽时漏尿,伴直肠脱垂
处方:补中益气汤加益智仁、金樱子
疗效:1月后漏尿次数减少80%
按:陈修园此诗以"上下分治"为纲,上取补中益气汤治脾肺,下用参附萸肉汤温肾元,临床需注意:昼溺治气,夜溺治阳。现代研究证实,山茱萸中的山茱萸苷具有显著抗利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