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以下是《医学实在易·卷五·表证诸方·脚气》中关于脚气病的核心方剂 鸡鸣散 的解析与中医理论阐释,结合原文进行系统梳理:
鸡鸣散
组成:
槟榔(7粒)吴茱萸(泡制,3钱)紫苏叶(3钱)桔梗(5钱)
橘红(1两)木瓜(1两)生姜(5钱)
煎服法:
水三大碗煎至一小碗,取药汁;
药渣再加水二碗,煎取另一小碗;
混合两次药汁,于次日五更天(凌晨3-5点)分3-5次冷服;
冬季可略温服,服后天明时当排黑粪。
方义解析
病机与治法
脚气病(古称“香港脚”)由寒湿之邪郁积下焦所致,治则强调“着者行之”——通过行气化湿、散寒通络,使邪气从汗与二便排出。
配伍精要
驱寒:
生姜、吴茱萸:温中散寒,开郁降浊,直驱下焦寒邪。
除湿:
橘红、槟榔:行气燥湿,槟榔兼能破滞下行,导湿从大便出。
行气透邪:
紫苏叶:为“血中之气药”,辛香走窜,助诸药气行力速,使寒湿得散。
酸苦涌泄:
木瓜:酸温舒筋,化湿和络;
桔梗:苦辛宣肺,提气上行,取“酸苦涌泄为阴”之意,使湿邪从微汗而解。
服药时间与方法的深意
鸡鸣时服(五更天):
空腹状态药力专行,无食物阻滞;
阳气初升之际,借天时之阳助药力温通。
冷服:
湿为阴邪,冷药属阴,以阴引阴,使药气与病邪相合,而后药性发越攻邪,属“诱敌深入”之策。
分次频服:
持续给药,逐步击溃寒湿胶结之邪。
药效反应
服后“天明当下黑粪”,为寒湿瘀浊从大便排出之象,标志邪气外泄。
与它方的联系
原文提及另两方作为补充:
肾气丸:
适用于脚气病后期脾肾阳虚、水湿内停之证(见“痰饮”篇),温阳化气行水。
四物汤:
用于妇人脚气伴血虚不荣筋脉者(见“妇人症”篇),养血活血通络。
现代应用要点
适用证:
寒湿型脚气(下肢沉胀、麻木冷痛、苔白腻),或水肿初期属实证者。
慎用证:
湿热脚气(红肿热痛)、阴虚津亏者忌用;
槟榔有缓泻作用,脾虚便溏者减量。
药学参考:
槟榔7粒 ≈ 10–15克(破滞力强,中病即止);
紫苏叶、生姜不宜久煎,避免挥发油损失。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五·表证诸方·脚气》
<目录>卷五\表证诸方
<篇名>脚气
属性: 鸡鸣散 治香港脚第一方,不问男女皆可服。
槟榔(七粒) 吴茱萸(泡) 紫苏叶(各三钱) 桔梗(五钱) 橘红 木瓜(各一两) 生姜(五钱)水三大碗,煎至一小碗,取汁,再入水二碗,煎取一小碗,两汁相和,次日五更,分三、五次冷服之,冬月略温亦可,天明当下黑粪。
寒湿之气,着于下焦而不去,故用生姜、吴茱萸以驱寒,橘红、槟榔以除湿,然驱寒除湿之药颇多,而数品皆以气胜,加以紫苏为血中之气药,辛香扑鼻,更助其气,气盛则行,速取“着者行之”之义也。又佐以木瓜之酸,桔梗之苦,《经》云∶“酸苦涌泄为阴”,俾寒湿之气,得大气之药,从微汗而解之,解之而不能尽者,更从大便以泄之,战则必胜之意也。其服于鸡鸣时奈何;一取其腹空,则药力专行,一取其阳盛,则阳药得气也。其必冷服奈何,以湿为阴邪,冷汁亦为阴属,以阴从阴,混为一家,先诱之而后攻之也。
肾气丸 (见下痰饮 )
四物汤 (见妇人症)
总结
鸡鸣散是中医治疗寒湿脚气的经典攻邪方,其组方以“行气化湿、散寒通络”为核心,服药法则融合时间医学(五更服药)、反佐法(冷服)与战术思维(诱邪后攻),彰显古人“天人相应”与“用药如用兵”的智慧。临床应用需严格辨证,兼顾体质与变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