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以下是《医学实在易·卷五·暑证》篇的核心内容解析,聚焦方剂组成、配伍原理及临床应用要点,结合中医理论系统梳理:
暑证核心方剂解析
1. 天水散(六一散)
组成:
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
用法:研末,灯芯草煎汤送服三钱。
变方:益元散:原方加朱砂一钱,清心镇惊。
方义:滑石:甘淡性寒,清热解暑、渗湿利尿,使暑湿从小便出。
甘草:和中缓急,防滑石寒凉伤胃。
灯芯草:引药入心经,清心除烦。
朱砂(益元散):镇心安神,治暑热扰神之烦渴惊悸。
适用证:暑湿初起,身热烦渴、小便短赤。
2. 香薷饮系列
基础方(三物香薷饮):
香薷(三钱)、厚朴(二钱)、扁豆(三钱),水煎服。
加减变方:
| 方名 | 加味药物 | 主治侧重 |
|--------------|------------------------|-----------------------|
| 黄连香薷饮 | 黄连 | 暑热亢盛,口渴心烦 |
| 五物香薷饮 | 茯苓、甘草 | 暑湿兼脾虚水肿 |
| 十味香薷饮 | 木瓜、橘皮、人参、黄芪、白术 | 气虚感暑,神疲乏力 |
配伍精要:香薷:“夏月麻黄”,发汗解表、化湿和中。
厚朴:行气燥湿,消暑湿所致脘腹胀闷。
扁豆:健脾化湿,防香薷发散过度。
辨证要点:基础方:暑湿束表(恶寒无汗、头重胸闷)。
黄连版:热象显著(舌红苔黄);十味饮:气虚明显(脉弱乏力)。
暑证急救外治法
1. 大蒜新汲水方
方法:
大蒜一把 + 新黄土研烂 → 新汲水调和 → 滤渣灌服。
原理:大蒜:辛温通窍,辟秽解毒。
黄土:和中镇逆(取灶心土伏龙肝之意)。
新汲水:清凉不伤阳,避“冷物遏邪”之弊。
关键提示:
“不可便与冷物”——中暑昏迷苏醒后,需先服温米汤护中气,再逐步清热。
2. 田中干泥圈脐方
操作:
干泥围脐成圈 → 壮年男性尿注泥圈中。
机制:泥圈:物理降温 + 吸附暑邪。
人尿(童便尤佳):咸寒降火,滋阴降浊。
后续护理:忌冷饮,服温米汤恢复胃气。
关联经方提示
原文提及以下《伤寒论》方备用:
理中汤:暑证转太阴虚寒(腹泻清谷、脉沉迟)。
通脉四逆汤:阴盛格阳之暑厥(面赤身热、脉微欲绝)。
五苓散:暑湿内停,膀胱气化不利(渴欲饮水、小便不利)。
现代应用指导
辨证核心:
阳暑(高热烦渴)→ 天水散、白虎汤。
阴暑(受寒夹湿)→ 香薷饮类方。
暑厥/中暑→ 急救外治法+通脉四逆汤回阳。
禁忌注意:
香薷饮发汗力强,表虚多汗者忌用。
朱砂(益元散)含汞,现代替代:磁石或生牡蛎重镇安神。
急救法优化:
大蒜黄土方可改用藿香正气水灌服或滴舌;
泥圈法可简化为冷敷额部/腋下,避免感染风险。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五·表证诸方·暑证》
<目录>卷五
<篇名>暑证
属性: 天水散 (又名六一散。加朱砂一钱名益元散
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共研末,以灯芯汤下三钱。
白虎汤(见上瘟疫)
香薷饮 香薷(三钱) 浓朴(二钱) 扁豆(三钱)水煎服。
前方加黄连,名黄连香薷饮,治中暑热盛,口渴心烦;前方加茯苓、甘草名五物香薷饮;再加木瓜、橘皮、人参、黄 、白术名十味香薷饮。
大蒜新汲水方(《种福堂》) 治中暑法。 用大蒜(一把)同新黄土研烂,以新汲水和之,滤去滓,灌入即活。凡中暑伤暑,不可便与冷物,俟稍苏,方可投冷物,则中气运动无患也。
田中干泥圈脐方(《种福堂》) 治中暑昏眩,烦闷欲绝,急救法。取田中干泥做一圈,堆在病患肚上,使少壮人撒尿于泥圈肚脐中,片时即得生苏矣。后不可饮冷汤,须进温米汤。
理中汤 通脉四逆汤 五苓散(俱见《伤寒论》
总结
本篇系统构建暑证治疗体系:
清利暑湿(天水散)→ 透表化湿(香薷饮)→ 急救开窍(外治法)→ 救逆固脱(理中、四逆类)。
核心思想:
“暑多夹湿”——治暑必兼利湿(滑石、扁豆)。
“暑伤气阴”——后期需补气生津(十味香薷饮)。
“救逆防弊”——忌骤用冷物,护中焦为要。
此篇彰显中医治暑“清透兼施、内外联动、防变护正”的立体思维。